“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命线,在‘六保’目标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稳住农业是实现‘六稳’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六保’的重要内容。邓州作为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在‘六稳’‘六保’中应该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艳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组鲜活的数据,显示出邓州农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2020年,邓州夏粮种植面积220万亩,总产量超过20.47亿斤(比2019年增加900万斤),连续4年实现面积和总产递增态势,连续14年被评为超级产粮大县;
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2万亩,总投资1.8亿元,市财政足额落实资金配套1103万元;
新增耕地777.17亩,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40万亩。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等措施覆盖率100%;
2020年度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在上级每亩投入1500元的基础上,我市每亩再配套1500元;
高标准建设7000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全面配套智慧农业工程);
……
稳产保供给 “猪粮”安天下
今年,面对部分农田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我市加强防治,毅然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夏粮总产超过20.47亿斤。
与此同时,加快牧原“百场千万”工程建设进度,目前邓州牧原8个场,已开工5个,完工2个。扎实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全市未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6月底,全市生猪存栏89.6万头,出栏67.9万头,预计年底前生猪产能,就能恢复到正常年份130万头的出栏水平,超额完成省级下达88万头的目标任务。”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有效期内认证三品总数为318个,三品认证面积达135万亩,居全省直管县前列;已成功创建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面积5万亩;正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10.35万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农业基础
2019年度,我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2万亩,总投资1.8亿元,项目区涉及构林5万亩、刘集4万亩、都司3万亩,项目区全部利用引丹干支渠系自流灌溉。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已达到总工程量的85%,资金拨付进度43%。今年,我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6万亩,总投资1.935亿元,项目区涉及十林镇7000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刘集镇3.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都司镇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全市17个区域农技站设备设施齐全,人员配备到位,制度建设完善,运行通畅。加强技术服务。组织有关专家遴选了优质绿色高效主推技术6项。建立了腰店、湍河两个试验示范基地。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农业产业集群4家。
“充分发挥牧原集团、黄志牧业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成功创建邓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黄志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十林镇产业强镇,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致富。”马艳霞介绍,我市以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为抓手,目前已建成冷藏保鲜库160余座,建设烘干房、贮藏地窖20余处,容量达4.5万余吨。
全市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承包、出租、互换、托管等形式,集约化经营土地面积120万亩,其中农户自愿流转50亩以上规模的流转面积达到80余万亩。
谋划涉农项目 发展特色经济
今年上半年,共申报各类农业项目21个,申报总投资达17.8亿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资金8.8亿元。截至目前,已争取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油大县奖励补助、高标准农田、省级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项目,共争取中央省级以上财政资金3.85亿元,位居全省直管县前列。
在此基础上,共谋划“十四五”农业重点项目56个,谋划总投资88.7亿元。项目涉及高标准粮田、奶业提质增效、农业冷链物流、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与此同时,与南京修立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拟在张村镇和赵集镇建设以艾草种植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体,集康养体验、民俗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艾草特色小镇,计划建设艾草种植基地15000亩,规划建设占地1500亩,集艾草生产加工区,艾草文博展览区、艾产业人才培育区、产业科创区、电商综合区、仓储物流区、康养服务区为一体的艾草产业园区,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