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现代诠释

2021-12-02 18:07:45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摘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由此形成的长征精神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梦”有诸多契合之处。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以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引领“中国道路”,以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驱动“中国实践”,以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观念凝聚“中国力量”,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情怀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中国梦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史称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长征精神。毛泽东曾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把这一胜利看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把现代化建设比作新长征。在当下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复杂多变、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习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即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和建设时期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二者虽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内涵上却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弘扬长征精神,以其推动当下“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以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引领“中国道路”

无产阶级政党向来重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也正是有了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引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才能够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加入其中。在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党的早期领导人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抱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必胜信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传播革命火种,积极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在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革命都不能救中国,只有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建无产阶级政党才是国家的唯一出路,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也正是有了伟大思想政治路线的引领,红军长征才能战胜各种匪夷所思的困难。

在长征的过程中,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红军战士在与残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红军战士周龙曾经回忆说:红军广大指战员,“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表现了顽强的革命意志。”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锻造了红军不怕牺牲、永不言败的革命热情,埃德加·斯诺曾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如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足见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对红军战士的感召力。

红军团长吴先恩回忆红军经过党岭山时的场景让人动容。当他的部队走到前卫营经过的山崖下时,发现了许多冻僵了的战友的遗体,被大雪掩盖,“我们发现了露在雪外的一只胳膊,他的拳头紧握着。跑上去扒开手一看,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白洋,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一九三三年三月入党”。这位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在牺牲前仍然心系组织,不忘交最后一次党费,可见在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引领下,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也义无反顾。红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也令人感佩。他说,在过草地时,一位年仅十七岁的郑金煜同志,在进入草地的第四天就筋疲力尽走不动了。他对杨成武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路线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在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引领下,年仅十七岁的红军战士在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抱怨,心中唯一关怀的仍是党的事业。在长征路上,像刘志海和郑金煜这样志存高远、不惧生死的红军战士不在少数,铸就了钢铁般的红军军魂,他们筚路蓝缕,前仆后继,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对我们当下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仍然具有引领作用。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正对我们的优良传统发起猛烈冲击,个别党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把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抛诸脑后,造成党群关系的紧张和政党认同感的低落。对广大群众而言,腐朽的价值观也造成了公民的认同危机,造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奢靡堕落之风,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质疑。因此,在当下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以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广大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道路自信,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以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驱动“中国实践”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使得长征成为苦难的代名词。在两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湘江战役,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翻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以其不畏艰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个伟大壮举。

以红军强渡大渡河为例。1935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大渡河,蒋介石扬言要毛泽东做第二个石达开。红军战士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经历了这场战斗的红军政委杨成武后来回忆说,当战斗在下午四点打响后,“二十二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十二颗手榴弹,在廖大珠连长的率领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前进的三连长王有才率领第三连。他们除携带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当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口突然烧起大火。国民党守桥部队企图用火将红军战士挡在桥上,达到消灭的目的。二十二位红军英雄奋不顾身,他们神速地向火里冲去了。冲在前面的廖大珠的帽子着了火,他扔掉帽子,光着头继续往前冲,其余的突击队员们也紧跟着廖连长穿过火焰一直冲进街去。巷战在街口展开了。敌人集中全力反扑过来,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张,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这个严重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进去了……黄昏,我全部占领泸定桥。牢靠地控制了泸定桥。”回想起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不禁让我们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勇战斗精神肃然起敬,面对熊熊烈火和枪林弹雨,他们义无反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草地时,红军战士更是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西行漫记》中,斯诺记下了这样悲壮的场景:“在大草地里,一连十多天看不到人烟,沼泽地上雨几乎总是下个不停,只有沿着给红军带路的本地山里人知道的窄得仅能容足的曲径,才可能穿过它的中心地带。很多人失足陷入这片水和草的海洋,转眼就没入了沼泽的深处,他们的同志眼睁睁看着却无法救助。没有柴火,他们不得不吃生青稞和生野菜,没有树木遮挡,也没有帐篷可以住宿。夜里,他们蜷缩在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但也挡不了雨水的侵袭。”在严重缺粮时,“能吃的野菜都吃光了,草根吃光,树叶、树皮吃光了,有一些战士甚至把骡马大粪中的青稞粒扒出来洗净了吃。”正是有了这般不折不挠的红军战士,革命何愁不胜。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虽然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都比战争年代好了很多,但在实践“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仍然需要我们弘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坚持“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困境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在科学技术层面,虽然与过去相比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世界核心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仍然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满足于小小的成就而固步自封,应当继续以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驱动改革、创新和发展,坚持实干兴邦的理念,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工匠精神,为“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三、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以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观念凝聚“中国力量”

团结友爱、顾全大局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长征路上,上到军官,下到士兵,大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亲历那幕感人场景的斯诺写道:“从最高指挥官到普通士兵,他们的吃穿都一样,但营长以上军官有权使用马或骡子。我与红军在一起时,注意到他们甚至连好吃的东西——说白了,主要也就是西瓜和李子——也都平等分享。在生活方面,指挥官与士兵无甚区别,他们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广大红军将领,对士兵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斯诺的笔下,就记下了彭德怀关怀下属的温馨一幕:“一次,我随彭德怀一起观看了一军团抗日剧社的演出,我们和其他战士一起席地坐在舞台下。他似乎很欣赏这些剧目,还带头要求唱支心爱的歌。虽然当时时值八月底,但天一黑就变得十分寒冷,我裹紧了我的夹袄。演出中间,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彭脱下了他的外衣,接着他把它披在坐在他身旁的通讯员身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