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信的那些日子

2020-01-08 10:22:17 作者:张建军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兵,无论部队在什么地方,大都靠书信和家人、亲人们联系。

在邮局门口,常见一戴老花眼镜的老人,摆个桌子,桌子上放着“代写书信”的牌子,不过那不是免费的。

在我上小学时,邮递员常骑一辆专用的绿色自行车把报纸、书信放到学校,让小学生放学后将信件送到各村收信人的家里。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表现得非常积极,谁家有信,我常顾不上吃饭就会送过去。记得军人寄的信不贴邮票,我小舅当兵时,家信的信封上总有一个红色的三角章。

我也当兵有十来年,回忆那些年写家信,都是自己掏钱买邮票,从没享受过三角章免费邮寄信件的待遇。带着困惑在网上搜寻答案,原来部队免费邮寄信件是有时间限制的,自己没有赶上。

写信那是有格式和讲究的。“敬爱的父亲大人,您好,见字如面!”这是我当年在部队写家信常用的开场语。信中主要汇报我的工作学习情况,常报喜不报忧,还特别告知父母一切安好,不要牵挂等。最后再写此致、敬礼!若信里放有照片怕丢失,必须用“挂号信”,还要亲自到邮局贴上邮票。

当兵离开家,父母想儿子,儿子想爸妈。刚入伍时真是太想家了。我记得到部队收到第一封家信时,我流着眼泪看了好几遍,如有书信、照片,战友们可互相传看,因为战友亲如兄弟都无密可保、无话不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军人写信也是有纪律不敢违犯的。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了不暴露我军行动意图,早已集结在中越边境前线的军人们是不准和亲人们通信的。前几天看到军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他半年时间没和家里通信,母亲还以为他牺牲了。因他是战地记者,在《解放军报》常发表战地通讯的署名文章,他母亲和家人看到报纸后才知道儿子还活着!

那些年书信是联系亲人、交流信息增进情感的主要工具。孩子在部队入了党有进步,父母从信中看到高兴;家中粮食大丰收,全家幸福安康,孩子在部队会更安心;军人谈恋爱,也只能靠绿色的邮差送来一笺一笺情侣们彼此的爱。

转眼几十年,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网络从1G发展到目前的5G,如今人们无论相距多远,都能用智能手机发短信、视频聊天,真让人惊奇。现在很少有人再去邮局寄信,因为那已成了历史。

我市诗词学会暨朗读协会年会举行

本报讯 (记者 李永先 通讯员 翰 墨)12月29日,市诗词学会暨春风朗读协会年会在市老年大学举行,诗词学会会员及朗读协会会员共计200余人参加年会。市诗词学会会长刘德洲对诗词学会一年来的工作作了回顾和总结,并对2020年学会的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刘会长指出,“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文艺工作者对我市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责无旁贷。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市春风朗读协会会长冯兵对朗读协会的工作作了汇报,冯兵说:“我市朗读协会的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举办的活动基本都有春风朗读协会的身影,大家都愿意为邓州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希望朗读协会凝聚正能量,咏颂新邓州。”年会中,来自市诗词学会的会员代表金子正、万瑞生就诗词创作作了个人发言;老年大学舞蹈系表演了《珊瑚颂》等节目,春风朗读协会的小会员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岳阳楼记》《生如胡杨》《盛世中国》等。最后,市诗词学会及朗读协会名誉会长、我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陈祖胜鼓励大家多出好作品,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