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梓 情 深——读《老弦杂弹》有感

2020-06-23 10:14:59 作者:唐明海 来源:
分享到:

《老弦杂弹》是井子先老师经过十年打磨而完成的一部长篇回忆录。全书分十个章节,从“故乡沧桑”中的苦难少年到“人生巅峰——高中教师退休”,近六十多年的往事回忆,实属不易。

春节闲暇,我慢慢品读。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不知不觉走进了故事的场景中。

我到《桑榆之光》约一年有余,和井老师也是在这里认识的,仅仅是通过每月短暂的例会接触。印象中井老师说话爽快、耿直,骨子里有点倔强、爱较真。

随着我对《老弦杂弹》的阅读,一个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又奋发进取的知识分子形象,矗立在了我的心中。应该说,井老师十年磨一剑写该书,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该书运用文学体自传与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和画像,是一部井氏家族的发展变化史,也是豫西南整个社会乃至故乡的发展变化史。反映了豫鄂两省交界地带的乡土风情、人文历史风貌、世俗文化等。虽是自传记事体裁,但作者匠心独具地打破时空顺序,恰当的史料衔接和故事场景转换,较高的语言驾控能力、方言、俗语妙语穿插运用,为自传文体注入了新鲜血液,把故事盘活了。

该文中的方言、俗语:“皮笊篱不漏汤、抬夯要抬高、抬高不累腰,红薯码子、木连连、支搁、一碗一疙瘩,吃完再差挂。藏老木儿、打瞎驴儿、挑老兵、杉木腿、骡子驾辕马拉套、女人当家瞎胡闹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深厚浓郁的生活积淀和对方言俗语的深度挖掘,大大增强了乡土气息,既贴近生活,又接地气,可读性更强。

书中写道:“进了屋,我一眼看见里间的椽坊上挂了一股抓(方言:很多,用绳子拴在一起)晒干的红薯码子,便有点喜出望外,就站在床上踮着脚摘上面的小红薯吃,看得母亲眼睛酸酸的”。割柴草的描写:“割一个柴火个要跑好大圈子,割到小上午。肚子饿了、镰刀也钝了,就坐下来磨磨镰刀、吃点干粮,找几棵小蒜,在石头窝里找点水、美美地一吃一喝、躺在地上晒晒日头、然后伸个懒腰,擤擤鼻子,咳出发黑的痰,喊上两嗓子,再满山跑着继续割柴”。

通过这些浓郁乡土文学语言的描述,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豫西南贫困所致的饥荒状况描写得入木三分。也正是这些亲身经历,才打磨出作者骨子里永不服输的果敢与坚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得好:“这个穷苦的年轻人在那里饱受赤贫的辛酸磨难,贫穷就如熔炉,伟大才智都会在其中炼得纯洁和永不会腐蚀,正如钻石那样,能够经受千锤百炼而永不会粉碎”。

我国传统医学《中医》阴、阳平衡的基本观点,源于《易经》。阳者刚而健、阴者柔而和,中医根据阴阳辨证施治,同时结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变化的特点,阳盛则生热,阴盛则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热到极点又生寒,这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因此,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判别人体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建筑中的相地立基、风水勘与,负阴抱阳,对称限定、正负空间、虚实、动静的结合,都包含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由此,才使中国的建筑雄伟壮观,和谐中又透出动感,美轮美奂,如山东曲阜、北京故宫、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武汉的“雷神山”“火神山”的寓意等等。

最后,我想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略做改动,送给井老师。

“青年时代我渴慕声名,然而当我费尽平生之力获得这一切的时候,面对镜中的白发却增添无限悲哀”。但对于井老师,当面对镜中的白发一定会增添无限欣喜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