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档案馆三楼的馆藏室内,珍藏着两本与众不同的地方志:《顺治邓州志》和《乾隆邓州志》。
翻开这两本泛黄的地方志,内页多处盖有阴阳两种篆刻的日本印章“东方文化事业编委会所汇图书”,以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印章。
两本珍藏在邓州档案馆的本地地方志,怎么会盖有日本和中科院图书馆的馆藏印章?又是如何回归故乡邓州的呢?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978年3月,揭开尘封在印章背后的故事。
1978年3月的一天,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周吉文,在自己的办公室接见了原县教育局丁声达老师。
暖阳照进市委市政府一座红色小楼2楼的办公室,春意涌动中,丁声达兴奋地向周吉文讲述刘济舟希望将《顺治邓州志》和《乾隆邓州志》(以下简称《两志》)复印回邓珍藏一事。
刘济舟,邓州市白牛乡刘楼村人,1922年2月生,1981年11月病逝。1972年至198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负责人、情报研究室主任。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刘济舟随中国科技文化代表团访日。经中方要求,日本将《两志》等大概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入到日本的文物,归还给代表团。刘济舟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有幸见证了家乡这两部志书的回归,归国后代表团将《两志》珍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刘济舟的女儿刘洁,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退休干部,现居北京,她向笔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刘洁说:“我父亲不到20岁就远离家乡,抗日闹革命,对家乡很怀念,家乡的事儿他都很热心,对家乡人也很热情。所以当时见到家乡的两部志书回归祖国,父亲是非常激动的,他很希望能将《两志》复印回家乡邓州。”
1978年3月,曾在陕北与刘济舟一起工作过的邓州老乡丁声达到北京出差,并前去看望刘济舟。
回邓之后,丁声达将刘济舟希望把《两志》复印回家乡的事情,汇报给时任文化馆馆长的李熏祥和宣传部部长周吉文。
据周吉文回忆:“当时听了丁声达的汇报,我觉得《两志》是邓州的无价瑰宝,当即决定复印,并向财政局借款3000元,派丁声达进京办理,并由丁声达向刘济舟同志转达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他表示感谢。”
随后,刘济舟请人将两部志书拍摄下来,照片达千余幅,各影印20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承担了照片费用,邓县支付复印费。
不久,《两志》资料邮寄到邓县宣传部,由于是散页,后又交给印刷厂装订。当时印刷厂厂长接到任务后,表示这是一件好事儿,决定不收装订费,也算是为《两志》回归尽一份力。
精心装帧成册的两部志书复印本,各20套。按照每一套复印费200元的价格,有偿分给有关单位使用,所收费用归还财政局。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曾经在战乱时期颠沛流离至日本的两部志书,终于回归祖国怀抱,重归故土。
对此,市史志办主任刘建州说:“《两志》的回归和复印对邓州的历史和现实有着重要意义,对研究邓州清代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风俗、气象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顺治邓州志》收录大事贴合实际,荒诞怪事一概不录,内容丰富翔实,在河南旧志中是极为少见的,而两部志书都全面周详地记载了当时水利发展情况,十分难得,是我们修志、存史、育人、资政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如今,时代的风烟消散而去,两部志书成为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滋养着邓州人民以史为鉴,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