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大叔

2021-08-13 10:06:17 作者:周景卉 来源:
分享到: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在市档案馆建馆60余年的日子里,一位普通党员的名字在这里久久回响,他一生痴迷档案、奉献档案、守护档案,用执着而平凡的兰台生涯,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担当和奉献,他就是已故但仍被档案人追忆、怀念、点赞的模范共产党员、原邓州市档案馆干部李元。

李元是第一代档案人,也是唯一一位风风雨雨同档案馆成长起来的档案人,因为他是馆里的元老,待人和风细雨,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李元大叔”。

李元出生于1922年5月, 3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7岁时作为一名普通的档案员来到了邓州市档案馆。那时的档案馆还叫档案科,只有一名副科长,一名档案员,这名档案员就是李元。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1980年退休后,他继续留在馆里,不计报酬,一直到垂暮之年,2003年他才告老还乡,第二年便与世长辞了。

每一名在档案馆工作过的同志,无不为李元大叔的执着奉献精神所感动,无不为他清贫俭朴的生活所感叹,更为他文革时期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档案的壮举所钦佩。

李元上过私塾,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馆里主要负责卷皮、封面的书写。人们熟知他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材,穿着显得有些土气,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挥动着毛笔不知疲倦地书写着,面前桌上总是高高摞着几堆案卷,每年为全市200多个立卷单位书写卷皮、封面,仅卷皮3000多个,封面3000多张。几十年来书写的卷案封面成千上万,墨迹遍布邓州城乡,各种门类档案文书的方方面面。

李元早上班,晚下班,中间只为自己留个吃饭的空儿。繁忙的时候,三四个月都不过星期天。非但如此,夜里还要加班,踩着雪花、披着寒星,他说:“完成工作要下苦功夫抓住今天,坚持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不能等到明天,明天还有新的任务。”

多少个夜晚,他一直熬到深夜,直到完成任务才回家休息。他以痴迷工作的忘我状态,每天书写的卷皮高达上百卷,是一般人的四倍。2008年按照新规换卷皮,退下的档案袋堆积如山,清一色全是李元的墨迹。

李元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人们从没见过他穿过像样的衣服,用过像样的物品,在市委大院是出了名的“老抠儿”“土得掉渣儿的人”,他的吃穿住用全是手工打造,从不花钱买东西。室内的案板是砖头堆的,上面搁上木板,吃的馍是老伴从老家送来的,菜是自己亲手种的,冬天为了取暖,把塑料袋包在脚上,算是外加一层,脚下再垫上一层硬纸板,没有自行车,去哪儿都是步行。

李元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但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沾公家一点光儿。老伴在农村“一头沉”,三个子女仅有一个接班也是在工厂里烧锅炉。早些年他居住在单位分的公房,水、电免费,但晚上他基本不开灯。他说,有月光嘛,左右邻居的光线就够啦。每当档案馆成功上一级等级,领导慰劳大家吃个饭,但他总是通知别人后,自己却悄悄走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市档案事业遭受重创,档案馆停止办公,只留下一把钥匙一个人。一天,造反派气势汹汹冲到档案库房,见只有一位老头把门,就推开门对他大声训斥:“快交东西,不然就要你的命!”李元毫无惧色,一反常态,“嗖”地站起,举着“七九”枪大跨一步(当时干部配备有枪),挡在了库房门前:“你们谁敢动这里一下,我就跟你们拼命!”造反派被李元的阵势吓住了,一个个灰溜溜地走了。

此后一段时间,李元每天都怀抱步枪,日夜守护在档案馆,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市档案馆自建馆以来,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珍贵明清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等大约25万卷(件、册),就这样被保护了下来,也因此形成了目前较为系统完整、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馆藏资料,2009年,市档案馆顺利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李元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他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档案,有辛酸、有悲愤、有成功、有喜悦,档案馆功劳簿上未曾刻下他的名字,但他保护国家档案的壮举和对档案事业的执着奉献,正像他亲手书写的卷皮档案一样,永久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可亲可敬的李元大叔,请您放心吧,新一代档案人会像您一样热爱档案工作,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党旗增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