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挺立的“大杨”

2022-08-12 10:05:12 作者:杨德堂 来源:
分享到:

8月4日,杨蕴玉同志因病去世,享年104岁,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发唁电悼念。杨老80多年的革命生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戎马倥偬、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功在千秋、堪称楷模,更是家乡185万人民的骄傲。

1919年农历五月,杨蕴玉出生于构林一个地主家庭,因九岁时父亲被土匪打死,她和母亲被绑票。这些悲惨遭遇,使她从小就形成了向往人身自由,追求社会正义的性格。

1936年在邓县女子初级师范班学习时,受地下共产党员、国语老师梁雷指引,杨蕴玉初步接受了革命思想熏陶,奠定了她冲破黑暗、追求光明,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的思想基础,激励了她同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毅力。这年暑假,她毅然逃离家庭到开封第一女师求学,当年10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月,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除名,只身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军政训练班,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7月,满腔热血的杨蕴玉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从训练班走上抗日前线,她曾在榆次晋华纺织厂组建工人武装自卫队,11月初娘子关失守后,杨蕴玉率工人自卫队连夜上山打游击,投身于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和八年抗日战争的斗争。

1938年,太原等地相继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再加上溃兵作乱,人心慌恐,一些意志薄弱者充当了汉奸,为敌效劳。此时已担任晋东南牺盟总会锄奸部长的杨蕴玉,面临根据地初创的繁杂局面和日军侵占的严峻形势,快刀斩乱麻,先后处决了一批事敌的汉奸,大长了抗日正气,老百姓称赞她“比男人还厉害”。

1939年,杨蕴玉调任八路军抗日总部所在地左权县(原为辽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后改名左权县)工作,先后任县妇女部长、辽西工委书记、县委副书记、书记。在左权县抗击日寇的7年里,杨蕴玉冒着硝烟炮火,踏遍了左权县的山山水水,历经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与左权人民生死与共,被左权人民誉为“太行风骨”。

1940年百团大战刚结束,敌人便进行疯狂报复的秋季大“扫荡”。当时左权县委只有担任副书记的她一人在岗,而且刚生孩子7天,她咬着牙拖着虚弱的身体,翻山越岭组织反“扫荡”工作。在1943年敌人五月大“扫荡”期间,她带领左权民兵和群众,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联防战、袭扰战,使敌人疲惫不堪,到处挨打,创造的许多典型战例,受到边区武委会的通令嘉奖。民歌“广泛开展游击战,军民同心努力干,地雷石雷手榴弹,打得鬼子把娘唤”,就是在左权县这次反“扫荡”中产生的。1945年4月26日,杨蕴玉率左权独立营、辽西独立营和地方民兵,配合八路军总部朱德警卫团一举解放了左权县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蕴玉告别了左权县,历任中共太行区五地委妇女部长、中共太行区党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华北局妇女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主持北京市妓女改造工作,使1300多名妓女由黑暗走向光明。1953年10月,杨蕴玉调入妇女工作最高机构——中国妇联,先后任国际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妇女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倾注了心血。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保卫世界和平,支援亚、非妇女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女性的脊梁和优秀代表。特别是在1963年6月莫斯科世界妇女大会上,杨蕴玉对大会主席团少数领导人提出的错误路线和反华论调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斗争,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和亲切接见。

杨蕴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工作,1975年恢复组织生活后,历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部副部长,曾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一、二、三、八届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蕴玉是一位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在长期的革命岁月里,坚持党的信仰,直到晚年,仍没有丝毫动摇,她常说:“夕阳迟早是要落山的,但它的颜色始终是红的。”她一生行事低调,从不让人称呼她的职务,在太行山,人们亲切地称她“大杨”,而且从青年叫到老年,从农村叫到城市,从太行山叫到北京,从全国妇联叫到教育部。老百姓叫她“大杨”,战友叫她“大杨”,周恩来总理也叫她“大杨”。“大杨”这个名字,已不单单是因为她姓杨个子大,而是对她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和风风火火的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她是邓州骄子、太行风骨、妇女脊梁、人民的“大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