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市老年大学摄影系主任李明申作品赏析

2019-03-20 15:16:12 作者:曹红波 来源:
分享到:

  《桑榆之光》报于今年第二期第三版上刊登了李明申同志的摄影作品《梅花》。

  该作品梅态丰富(即梅仪态多状),梅姿婀娜(即姿势多形),梅色多变(一种黄梅轻重多色)且棱角分明,这在李明申历年来的梅花摄影作品展示中不多见,换句话说,这是他几十年摄影积淀、积累升华的结果。

  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等诸多品格,激励人们要立志奋发,在严冬寒冷中梅开百花之先,位具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被人文墨客视为风雅的象征,是文学家、绘画家、摄影家乃至评论家聚焦的“焦点”。中国人之所以喜欢梅,是喜欢以梅寄物、以梅寓意、以梅托志,以梅烘托氛围、渲染气势。中国人喜欢谈的精、气、神,恰好在梅的多姿多态中都得以体现,梅的本质、梅的精神,主要在于它独有的挺拔、刚健。

  让我们来审视李明申的《梅花》:全景为黑色底版,整幅作品明暗、虚实、光影运用得恰到好处,风动感强烈,梅朵有全开、半开、含苞待放、骨朵紧缩,这说明作者在选景入镜时,匠心独具。一个摄影家,当拿起相机,镜头对准拍摄物时,那种构思、谋篇、角度,都需要一番用心,看那梅花,怒放与含苞、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远与近,相互呼应得那么完美。在花瓣与花朵之间的关联中,花与花之间互衬,可谓仪态万方。作者的用心、用意,既有自然、形象美,更有精神之美。梅花形状饱满,作品很好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个体与个体的互衬关系,把梅花的凛冽怒放与含蓄饱满,反映得淋漓尽致,而一种色泽多种处理的采用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动感,无形中给人以至真、至善、至美的视觉熏陶和美学感染。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李明申的拍摄作品,还呈现了作者在作品的客观差异上去寻找主观的存在,反映了意象的存在美,从主观情态去反映客观姿态,达到强与弱相济、疏与密相间、明与暗互彰、大与小相衔、开与合有度、淡与浓相益,花朵聚散合理、上下兼顾、内外呼应,作品被谋划得充满了通透的灵动感!有人说,摄影家的手摁下的一瞬,是经历几十年的积淀。在李明申的作品里,当鉴赏者看到《梅花》,其意不言自明。

  我曾问及李明申,在他几十年的拍摄经历中,几乎是年年拍梅,这幅《梅花》为什么拍得如此成功?他毫无回避:“今年拍的几幅梅,主要是借鉴了毛泽东的咏梅。”此话怎讲呢?他说,毛泽东以英雄主义的豪情和浪漫主义的激情,把梅花吟咏出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受其感染,拍摄时常心中默念,年纪虽已俏不争春,但老龄人仍有奋斗之志,习近平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可以不争春,心为什么不向往春呢?

  为此,我与李明申同属于老人,通过此文,赋诗一首,共勉。

  几十载光影奔忙,拍下美图同分享。

  今又奋“蹄”梦未老,台下有“徒”坐满堂。

  赏析荡气情回肠,影像优美技无双。

  为伍我已心内喜,正能量者气高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