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赞美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爱国、抗金,他拿着长矛短戟,带着一帮心怀热血的爱国汉子,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或昂首仰望,或拿笔一蹴而就,写下豪气冲天,使人振奋的爱国诗篇。
辛弃疾,还有儿子,丈夫,父亲的烟火人生。自打他出生,就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的家乡早被金军占领,耳濡目染尽是金军的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教育。他从小跟随爷爷长大,爷爷是抗金钉子户,骨子里对金军恨之入骨。教导他长大要杀敌报国,恢复中原,实现大宋一统。
辛弃疾是个好孩子,很听爷爷的话,小小年纪已目标明确,志向远大。二十一岁加入抗金队伍,一生都主张抗金,恢复大宋威仪,被称抗金名将,所写词作大都慷慨悲壮,爱国之心昭昭。参加很多战争,亲身经历了太多残酷,但朝廷并不作为,当权者对外屈辱求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每一次战争都是将士们的世界末日,为权者从战争中谋利益,谋权势。辛弃疾的心里渐渐发生变化,厌倦了人类之间残忍戮杀,渴望过一种宁静淡然,采菊东篱下,把酒话桑麻的恬淡生活。
四十一岁时,辛弃疾在南昌任知府。他在上饶,建了一所园林式的农家庄园,四面竹树环合,梯田依山势高低起伏,建筑是当时很有特色的民居风格。他曾说:“人要勤劳,要以劳动为光荣,应以田地为基础。”因此,他的农家庄园取名“稼轩”,又以此作为自己的号:稼轩居士。也许,遭人弹劾,被罢免官职,不能再为朝廷出力,他终于可以回归自然。回到上饶,他过起平凡人家的生活,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找到久违的快意。日出而起,日暮而归,享受淳朴时光安闲自在,于是,一首真实再现烟火生活的词曲诞生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中,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浅意深,描绘生动形象,再现了农家生活的真实画面。原汁原味的乡居图,活色活香的烟火人家。
一户低矮的茅草小屋,一对上了年纪的老人,白发苍苍,眼神淡定,也许是做活累了,正在茅屋前的小石桌上闲聊。桌上摆几样农家小菜,自家酿的酒散发着清冽的馨香,小木碗盛得满满的。几只蜜蜂,闻到香气,在饭桌前绕来绕去。老人家并不恼,任蜜蜂嗡嗡。他们笑眯眯的,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胸中,似乎世界又不在他们眼里。
不远处,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忙碌。小溪的东头豆苗长得不错,大儿子在锄草;二儿子也不闲着,在院子里编制笼子,运用编制技术换些零用钱。最有趣的是小儿子,无忧无虑,躺在阳光下,看天,看白云,唱着自己能听懂的歌,不亦乐乎。
这是诗人最羡慕,最向往的生活,无欲无求,平淡幸福,一家人和和睦睦。
当时,国家岌岌可危,需要一位主战老将安抚蠢蠢欲动的军心和民心。朝廷想到了辛弃疾,于是下诏,派人请辛弃疾再次出山。
他本可以拒绝,内心化骨的忠君报国,爱国情怀使然,他接受任用,出任枢密都承旨,在遥远的临安(杭州)任职。
辛弃疾许是太过激动,诏书还在路上,他的病情加重,性命垂危。他想拼死搏一搏,跟死神博弈,跟敌军博弈,跟命运博弈。无奈,一切无力抗争,他身体的警戒线拉开,随时有危险。
他,不得不上奏,请辞朝廷的重任。他老泪纵横,眼泪酸涩,一生的志向,一辈子的追求,化成泡影。在余下的日子里,他望着远方,望着他心中要恢复的宋朝疆土。
1207年10月3日(农历九月初十),江西上饶铅山的小居室里,一代词作家,一代抗金名将,一世风流人物辛弃疾,忧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