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德堂主编,河南省教育实践专家、先进科普工作者王林森执笔撰写的家教专著《家庭教育实践与探索》出版,并免费发放到城区乡镇学校,成为广大家长手中的家教教材。这是市关工委最近做出的又一尽责任有远见的善举,是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又一丰硕成果,更是我市城乡家长学生的一大喜事。
在捧读这一精神成果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杨德堂等人无偿编书,对市关工委无偿赠书的行为给予赞赏。
阅读《家庭教育实践与探索》,我感觉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继承优良传统、紧跟时代脚步和体现邓州特色。
继承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家庭教育上是具有悠久的优良传统的。像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到毛泽东送儿下乡上战场等典型事迹,诸葛亮、曾国藩等人的家教经典,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范仲淹“进亦忧退亦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先贤名言,巧妙地穿插在相关文章之中,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讲节俭,引用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警句,讲正确读书,引用朱熹心到、眼到、口到的名言,引用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对古人有些过头或偏颇的说法,如“父母一日严,子孙一世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作者并不是盲从或简单地摈弃,而是分析其利弊,加以扬弃和取舍,显示出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紧跟时代脚步。家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具有时代性的。管用的经验、理论,需要不断关注变化的情况,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不是不闻不问世事,一味老生常谈。本书跟随20年来社会发展的脚步,对许多新的热点问题,大家困惑的现象,都及时发现,尝试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理论支持,找到解决途径。如有一个时期宫廷帝王剧泛滥,一些“小公主”“小太阳”应运而生,奢侈任性,懒惰孤僻,王老师及时地献上《对宫廷帝王剧说“不”》的文章;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不少少年儿童沉迷其中,使众多家长忧心忡忡。针对这种情况,王老师又对800多名家长和学生展开调查,归纳出8种该类病症,写下了《警惕“电视和网络病”》的文章,分析病因,探索解决之道。随着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留守儿童大量出现,家庭教育遇到了新问题,王老师等人又及时地进行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文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另外作者还关注追星、新“读书无用论”等倾向性问题,都用专题进行了分析与解答。一句话,由于著者用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诸多新问题都能获得成熟的经验和靠得住的理论指导。在对待新事物新问题方面,本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体现了“时代育人” 的特点。诚如河南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张德广在题词中所说“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体现邓州特色。本书出自邓州的家教研究者、探索者之手,书作者所处的是邓州城乡的社会环境,针对的是邓州出现的家教现象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出自邓州,提起来耳熟能详,说起来乡音满耳,听起来格外亲切。例如“让成功教育进家门”一章中的“望子成才,琢玉成器”一节,完全出自邓州某优秀家长之口,读后让人感受生活味儿浓厚,可行性很强。即便是提到用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因范公曾知邓三年,并在邓州创建花洲书院,写下旷世名篇《岳阳楼记》,让邓州人倍感亲切。书中有一篇介绍国家一级画家张继山的事迹,则因彼时张继山连续6天在邓州举办画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这样的典型由于群众有接触、有认识,在析事说理时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尤其突出的是,书中有一篇《邓州市家教文化探微》,其中辑录的家教民间谚语,均采自邓州城乡;跪师图、庞振坤的故事等均收集与邓州民间或录自邓州当地的出版物。作者还细心地辑录了从南北朝到当今邓州人写下的家教著作,开列出书目,使人感受到邓州人特有的浓重而崇高的家教著述情结,也为邓州人的专门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教子一经金不换。”如今一本好书在手,当然不能束之高阁,应当仔细地阅读它,研究它,更重要的是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根据自己面临的具体家教实际去实践它。在实践中加深对本书内容的品味,传播实践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自己探索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从《家庭教育实践与探索》一书中受益,让编者和作者 “让教育科学进家门” 的心愿变成广大家长的自觉实践,让邓州的后代更好地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