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门望族的长盛之道——探究邓州丁氏家风

2019-12-20 10:04:26 作者:张宗成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自明代以来,邓州出了一个人称“丁半城”的丁氏家族,代代文俊辈出,兴旺发达。丁氏的始祖丁从善,自南昌迁居邓州,迄今已有650年,繁衍27代。丁从善后人现已分布南阳周边11县(市)。在明清两代,邓州丁氏做到各级各类官员的就有60多人,举人4人,贡生33人,廪生等300余人。进入现代,又培养出博士20人,硕士22人,大学生上百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丁肇青、丁声树、丁轸宇等人。

丁肇青是河南省第一个留洋博士,留学法国,曾和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一起,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归国后他任北京大学教授、全国高等教育视察专员、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丁声树是中国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语言学界称他为“大师”“圣人”“一代宗师”。他主持编写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规定现代汉语的标准“两典一表”(另一典为《新华字典》,一表即简化字总表)之一,印数达几千万册。他还是《中国语文》杂志主编,《语言研究》杂志编委。

丁轸宇原名丁振金,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是受李先念看重的经济学家,河南省政府经济顾问,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改革开放以来,他从西方引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为河南省经济的腾飞起了重要作用。

查阅邓州丁氏族谱,找到了丁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原因。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三世而斩。”大量丁氏人物事迹、建筑遗迹和现状,证明了丁氏家族世代传承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和道德传家,使家族650年兴旺发达。

诗书传家 尚学重文

丁氏家族历来文风鼎盛,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丁从善的长子觉智为岁贡生,觉智教子有方,其子丁刚亦成为例贡。

六世祖丁时,唐县教谕,因教职与明藩唐王府交往,才有资格和机会将侄女、丁周之女介绍给唐敬王,使丁氏进入皇亲国戚行列,促进了邓州丁氏的崛起。

丁氏家族从教者甚多,其中出过不少名师。八世祖丁志(原名丁鋕),字二宇,博学能文,在本乡传经四十年,培养出明兵部侍郎、蓟辽总督吴阿衡,贵州布政使、广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等。十二世祖丁贤路,十四世丁世柔,十六世丁秉辰等均以舌耕为业,世人推为“有学有品,授教一生,功德卓越”。十六世丁秉豪,举人,拣选知县,隐居不仕,主讲花洲书院二十余年,每逢科举必有数人考中进取。丁秉豪对邓州文风蔚起居功至伟。十七世丁临湍,门下学生一次中秀才11人,获奖励赠五品蓝翎。

到了现代,更有多人的教学成就直追先祖。

丁声颂、丁承运、丁文华、丁振伦、丁声先、丁子振、丁家馨及丁心富和爱人刘怀娥几乎都与教育有关。

耕读传家 敦本睦族

“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位于大丁村的丁氏祠堂,1995年被确定为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嘉靖年间,邓州丁氏八世祖丁铣、丁钲、丁铤、丁鐈四兄弟始建祠堂,修茔墓,置祭田,为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等。后经丁如洵、丁始隆补修祠堂、捐祭田,使家祠祭祀活动经常化、正规化。

丁氏祖祠是当地教育教化的圣地。一个家族能够有这么一处宗祠,对维护家族伦理、增强家族归属感、培养家族后人勤奋好学、清正为人都有重要作用。

邓州丁氏历来重视春秋祭祀仪式的教化功能。丁氏祖训“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昭报,毫发不爽。尔子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小善,今日行一件,明日行一件,久则为善人,乡党爱敬而庆子孙矣;若小恶,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久则为恶人,王法罹身而殃及子孙矣。尔子孙其戒诸,尔子孙其勉诸。”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1914年春,丁南溪编写了《颂祖宗功德歌》,教给孩子们传唱,以增强丁氏子弟的家族自豪感。

道德传家 福泽后人

丁氏宗祠大殿的门头,悬挂着反写的黑底金字的“厚德世家”巨大匾额。它告诉后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了兴厚德之家的责任。邓州丁氏家谱中,记载着不少丁氏族人在节孝、救灾扶贫、兴助教化和投身公益、慈善助人方面的典型事迹,也记载了明清23个卓越女性人物,为家族妇女树立了榜样。

丁氏家谱中告诉我们:不是干一件足以令人称道的好事就行了,而应该不断地去做,一件干完再干另一件;不光要干大事,小事虽小,只要是好事,也应不停地去做;不仅一人来做,而是大家都来做;不仅一代人做,要一代一代地做下去,不求回报,点滴以汇成江河。

热心公益、救济灾民和报效祖国,这是丁氏的族人的传承,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道德、向善的正能量,那么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必将风清气正、欣欣向上。□张宗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