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代邓州名人彭始抟,很多读者都会感到陌生,但要说起《跪师图》的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
彭始抟(1645年—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邓州彭桥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再入翰林院,撰写诏令制诰,供职南书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督学浙江。衡文以经史为本,为学使不受一钱。考核至熟,予夺最精。阅文不下数十万,榜定甲乙,人人叹服。他常常是一灯荧然,夤夜不寐,逾岁须发皆白。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杭州,亲书“公明尽职”四字赐之。始抟返京后,被升为侍讲学士,又任少詹事,不久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职。传说值经筵时,太子因背书不熟,始抟罚其下跪,太后强拉胤祯要走,并大怒道:“读书为君,不读书也为君。”始抟道:“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读书为尧舜之君,不读书为桀纣之君。”太后听他言之有理,又命胤祯跪下。康熙为此令儿子绘《御筵课读图》(跪师图)赐始抟。此后,邓州彭氏家族将跪师图奉为至宝,把帝师彭始抟严谨治学、成就前清百年盛世的精神风貌,代代相传。
不久前,我在彭桥镇老街十字口的一家院落里,惊奇地发现了帝师题诗并书丹的一方碑铭真迹,碑铭宽有1米,长约80公分,厚度20公分,由本地西山优质青石打磨而成。根据提供消息的彭氏后人彭承孝以及王姓房主介绍,此碑在20年前挖红薯窖时已经被出土,因为当时不明就里,就把它当成一块普通石条,砌在灶房门槛下方做了过门石。磕磕碰碰这些年,一次,彭氏后人彭承孝串门闲聊,忽然发觉石头上似有字迹,这才引起邓州彭氏文化研究会的注意。
现存碑上文字与彭而述《读史亭文集》,以及清·王铎《孺人王氏孙女彭氏合传》部分内容相对照,引出一段凄凉悲壮的故事传说。
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明崇祯年间进士,入清后任贵州巡抚,终云南布政使,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官员和学者,一生著作甚丰,海内闻名。史赞:“公以文儒临兵戎,发为文章光熊熊”。彭而述一共六子三女,一门三进士,皆学有所成,其中二女儿彭若璞是清代享誉盛名的女诗人之一。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邓州以西的盗匪闻风而动,他们打着迎闯王的幌子,浑水摸鱼,事实上与李自成的起义军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到处打家劫舍。而述携家人到邓州城避难,大女儿已经出嫁,坚持不走,保护婆母躲进了彭家楼子。土贼攻破碉楼,四百多男男女女匍匐求饶,彭家大女儿义愤填膺,大骂土贼,欲自杀维护清白之身。贼人大怒,上前斩断她的手臂,性格刚烈的她依然痛骂不止,最后命丧乱刃之下。而述得知后,肝肠寸断,收敛爱女尸首,厚葬于彭家桥头西,也就是现在的翰林路南端十字口西南30米处,距离发现碑文的地方大约40米左右,当地人称“烈女坟”。
后清军入关,时局暂稳,彭而述上书顺治皇帝,请为守节的母亲和烈女建立牌坊,朝廷准奏,敕书旌表,并镌刻圣旨碑一通,以示皇恩浩荡。节烈牌坊位于彭桥翰林路与邓水路的交叉路口偏西北方向,当时,一色青石铺地,石人石马排列数里,石牌坊华表峥嵘,庄严肃穆。
根据《邓州五千年》记载,楚文王讨伐申国借道邓国,邓祁候感念楚王是自己的亲外甥,献上羊羔美酒,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三甥也是邓祁候的外甥,各自身兼大夫职务,他们看出楚兵假道灭虢的虎狼之心,力谏舅舅乘机杀掉楚文王。邓祁候顾及亲情,难下决心。三甥痛心疾首,长叹:将来灭邓国的人,必定是楚王啊!于是隐退乡里,不知所终。果然不出所料,楚王得胜回师,顺路灭了邓国。邓祁候死后留下了千年笑柄,也为史书增添了“伐申灭邓”这样一则典故。
古邓国的地理位置,与南阳襄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一样,早在千年之前人们就已有不同的认识。一说古邓国在今河南省邓州境内,一说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郊,两地历史学者众说纷纭,但是谁也拿不出重量级的历史物证。
帝师文物的出土,结合彭而述、王士祯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甥村的定位,原来2500前,三甥的归隐地就在现在的彭桥附近。可以大胆推测,三甥劝谏不成,害怕灭国后危及自身,于是连夜带领家族逃离邓州古城,一路向西,在禹山脚下茱萸河畔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归隐山林,满怀着亡国的悲痛,东望故国,涕泗横流,默默在此终老一生。
帝师诗碑的出土,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帝师彭始抟的文学书法艺术,更重要的,史诗互相印证,它弥补和延伸了邓州志古代人物三甥归隐地的一个空白,为古邓国归属邓州,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