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后汉书·律历志》正式将“清明”列为节气。古人认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一般认为,清明节的来历,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于秦做人质,大臣介子推等人帮他逃离囹圄。在流亡途中他们迷了路,重耳饥饿难忍,就坐在一领破席上,仰天长叹道:“重耳一死事小,唯恐将来晋国的百姓们就难以安居乐业了!”介子推听后,深感重耳虽身处苦难之中,但仍心系百姓,自己只有尽心辅佐君主才能精忠报国。
于是,介子推就撩开袍裙,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架火烤熟,然后忍痛扶起重耳,让他慢慢地吃。重耳问:“这是何肉,如此味美?还有没有?”介子推就将自己的裤腿儿卷起来说:“这是臣腿上的肉,公子爱吃,臣愿再将这条腿上的肉全部割下来奉君。”重耳感动得泪流满面地说:“你待我恩重如山,将来何以为报?”介子推回答:“臣不求公子报答,但愿公子不要忘记我割肉奉君的一片苦心。你我君臣流亡在外,深知民间疾苦,您日后若能爱护百姓,做一位清明之君,臣就心满意足了!”
数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乘车将至国都,就顺手用剑挑下了车上那块伴他多年的破席子,介子推则弯腰拾起将其带回自己家中。
重耳成为国君后,封赏所有功臣,却独忘了介子推。这时,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想起旧事,心中非常惭愧。于是就让介子推上朝领赏。去了好几趟,介子推执意不肯来朝。无奈之下,重耳只好亲自去请,谁知介子推家的大门紧闭,早已人去房空。问起邻居,方知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上山里。于是,重耳就派军队上山搜寻。然而绵上山中遍地怪石林立,古树丛生,且山高路险。这时,有人就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一方留路,介子推是位孝子,必定会背母下山。”于是重耳就放火烧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抱着一棵大树已经被火烧死了。见此情景,重耳率众人伏地跪拜,痛心疾首。突然,重耳发现大树上有个洞,洞中有一物,取出看时,却是一片衣襟,上面用血书写着这样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君中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醒。臣于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多清明!”
这就是介子推以死相谏,希望重耳将来能做一位清正爱民的明君而造福于天下百姓的故事。
重耳将介子推及其老母入棺厚葬,下令全国上下忌烟火并寒食三天,以纪念介子推。
来年此日,重耳又率群臣前往绵上山中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已经复活,千万枝条随风曼舞。重耳心有所动,望着复活的老柳树,犹如又见到了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就随手折下几根柳条编成圆环戴在头上,于是群臣纷纷效仿,都戴上了柳环。重耳将那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名为“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