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河南邓州城西的一个乡镇。小时候进城,在城郊远远望见两通巨碑,近望碑下还有石龟。觉得好奇便问家长,家长说那是阁老坟。想去看看,却一直没有机会。
长大后,在外读书,大学期间喜欢邓州历史和文化,特意查阅明史和各种文献资料,对阁老坟有了初步印象。李阁老即李贤(1408—1466年)字原德,明代邓州人(今孟楼镇长乐村)。他在1433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中任职,曾任内阁首辅。其经历了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代贤相。《剑桥明代史》指出:“李贤在英宗皇帝最后几年中曾经真正左右过政府,而在成化统治期的最初三年,是朝廷中压倒一切的人物”,可见他在当时位置之重要。他也是明清以来在京任职级别最高的邓州人。去世后谥号“文达”,邓州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在邓州民间,关于李阁老的各种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当时皇帝赠封李贤上三代,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赠封和李贤一样的官职。
李贤去世后葬于邓州刁河北岸白落堰,现在位置是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其曾祖父和祖父葬于孟楼长乐岭,父亲死后葬于邓州城西解放村,这三处墓地在邓州都被称为阁老坟。据地方史志等文献记载,李贤墓是这几处阁老坟中规模最大的,不仅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前还有石牌坊和成对石人、石马、石羊等石象生。可这些遗迹大都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破坏。目前南阳市博物馆尚存有李贤墓前石马一对,保存完好。另外南阳市考古所在阁老坟村曾征集到一件金镶玉嵌宝梵文挑心,也是一件明代珍宝,此物虽不是科学发掘出土,但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宝物,或应是出自李贤墓地。
前几年,笔者去邓州考察古迹,无意中得到一个信息:李贤墓碑刻在一座石桥下面。几经打听终于在刁河一座石桥上找到这两块碑刻,笔者下桥观察,因为被当作桥面石,被一层厚厚的水泥覆盖,无法看到碑刻具体的内容,只在碑上看到了李贤名字和皇帝年号。后来,在笔者多次呼吁下,这两通碑刻被运送到邓州花洲书院保存。这两通碑刻分别是诰命碑和神道碑,其碑额和龟趺均已失,遗憾的是神道碑已断裂。诰命碑记录了成化皇帝诰封李贤夫妇的相关情况,神道碑则详细记录了李贤的家世、仕历、配偶等相关情况。
在城郊解放社区一片庄稼地里,有李贤之父李升墓前并行而立的碑刻。一块石碑是青石质,通高4.77米、宽1.2米。碑额阴刻小篆“奉天诰命”,故此碑又称诰命碑。时代为成化元年,561字。主要记载当朝皇帝加封李升及其夫人的一道诰命内容。另一块大理石质,碑名为“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公神道碑铭”立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通高4.9米、宽1.04米,约2400字。碑文详细记述了李升生平、受封情况、配偶、子女等情况。父因子贵,李贤作为朝中重臣,皇帝在李升去世后不但派有司谕祭,还按一品大员规格修建了李升墓葬。李升虽是诰封职务却实实在在享受了一品大员安葬规格,这在当时比较少见。李升父子二人高规格墓地在当时邓州及其周边区域基本无人可比拟,这两块碑刻书法端庄俊美、刻工精细,历经500多年风雨沧桑,墓葬和石象生等早已不存,两块碑刻保留至今十分难得。据解放社区附近一位年过八旬唐姓村民介绍,李升墓地过去规模很大,不仅有高大碑刻,还有成双成对石人石马等。他们小时候经常去墓地玩,有时伙伴们还会骑到石马之上,说是个墓地又像是个游园,只是墓前各类石像等石雕在解放后被毁坏,一切都成为记忆。
李贤及其父亲的这四通碑刻规格高、内容全,碑文涉及了明代几个皇帝和朝中重臣,撰书人均为二品以上重臣,对研究明史和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是重要明代碑刻文物。笔者在孟楼考察阁老坟时,当地一位八旬老人告诉笔者,在他们年轻时曾多次去过李贤祖父李威墓,该墓前原来曾经有一块汉白玉碑刻,规格同现在的碑刻大致相同,当地人称为谕碑。文革期间有人说此碑石可治病,一时间周围百姓乃至邻省湖北等地百姓都来砸碑、取石,一通重要的碑刻就这样被破坏殆尽。
目前,我们只能看到李升墓前两通碑刻,其中神道碑为大理石质,经过风雨侵蚀表面石层已开始脱落,若不加以保护,碑文将会消失。另一通诰命碑下龟趺已遭破坏,随时有倾倒的可能,笔者希望引起当地文化部门重视,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若原地保护困难,可将这两块碑刻移至新建的邓州博物馆中陈列展览,否则阁老坟最后遗迹就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