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而过的水龙

2020-06-22 10:21:48 作者:尚廷普 来源:
分享到:

那是怎样的一场持久战呀!五十余年前,邓县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在那特殊的困难年代,后方的父老兄弟更是勒紧裤带,什么吃的、烧的、用的,竭尽全力首先保证着前方。史诗般的“引丹工程”,举全县之力,几万民工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赶在丹江水库蓄水前把南水北调引水渠开挖出来。历尽千辛万苦建成了深47米、宽500米、长4.5公里的大渠和厚6.7米、宽100余米、长约140米的渠首水闸。据说八年施工,仅开挖的土石方若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长墙可绕地球一周半,为后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为了革命来引汉,敢把天下苦吃完。”当时不仅有吃苦的豪言,全体参战人员更有智慧的壮行。生活上,各民兵连种菜养猪,渐成规模;技术上,爬坡机和飞车化,日趋完善;管理上,任务大包干,秩序正规化,使得工地建设渐入黄金期。

在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一镢头一镢头地开垦着历史,凭着愚公移山、改造山河、建设北国鱼米之乡的信念,描画着蓝图。据说当初从组织豫鄂两省查勘引丹渠首和饮水线路开始,到真正的各自灌区利民富民,基本横跨了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数万人的艰苦奋战,必将使引丹壮举永留青史。

那年头,百万人民齐动员,万箭齐发搞引丹,没地方住就自己搭草棚,没水喝就挖坑喝泥汁水,没吃的就拿红薯面窝窝头蘸咸辣子水;那年头,民工们离家来到穷乡僻壤,自己开荒种菜种粮,自办采石场、炸药厂,硬是将荒岗野岭人烟稀少之地,变成了最有生机的阵地;那年头,汤、禹、朱连三山间,灶房炊烟升腾,车流人流穿梭,红旗招展醒目,广播宣传声声,一场现代版的“大禹治水”用钉耙、铁锨、拉车书写着;那年头,派到工地上的领导,不计个人恩怨和得失,安营扎寨在工地上,心心念念着那世纪大工程。

据史料记载,清泉沟隧洞出水口处二劈山实有两个山峰,以中间鞍部为界,北峰归河南邓县管,南峰归老河口市管。湖北、河南在这里可谓真正的地挨地、山挨山,双方的引丹工程也几乎同时开工。

在那特殊的年代,“喝黄水,尿黄尿,顿顿不离狼戴帽(红薯面黑窝窝头)”的苦涩,终究被“黑桃A,算老几,老子今天要吃你”的豪迈和乐观所打败;在那特殊的年代,没有奖金一说,领导也亲上一线,硬是凭着一种独有的新时代大禹治水精神——引丹精神,开辟出了一条路,建成了一座高质量水利工程,为的是早日将旱地变良田;在那特殊的年代,老陶岔们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荒野里,在山洞里,挥镐抡掀,用汗水、泪水、血水绘就了地下清水长龙和地上美好家园。

在邓州的引丹工程清泉沟泵站、杨湾橡胶坝、五公里引渠、陶岔渠首闸、八公里总干渠、南北排水河、下洼枢纽,总共七项十三公里长的战线上,处处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凶险。当时邓县元庄营民工李显勇,在一次意外塌方事故中,因连续救人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来他的哥哥忍着悲痛,仍然毫不犹豫地奔向了陶岔工地。

湖北提出的“丹渠精神”与河南邓州“四种精神”之渠首担当精神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担当有为,艰苦奋斗;引丹渠,湖北方面要建成百里生态4A级景区,他们既是在搞生态建设,也是在记录引丹渠的创业史,挖掘它影响深远的文化内涵。

如今那一渠欢歌的清流,那两岸的绿树鲜花,那堤坝桥梁,那隧洞斜井……无不是为引丹工程付出生命、流过血汗的民工们、指战员们书写在大地上的一座座丰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