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时,某小学附近路口,道路被一水果摊占去一大半,致使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行人拥挤,交通堵塞。
焦急的人们不禁有些埋怨,不料摆摊女子大声喊道:“各地都让摆地摊儿,你们嚷嚷个啥?”那口气,好像她是被特批在此占道经营似的。
为挽回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促就业,地摊经济又被重视起来,中央文明办也做出了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时间,网络上关于地摊经济的讯息爆屏,阿里、京东、苏宁、腾讯等知名电商,也都发布了地摊经济计划。现实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冒出了无数个大小地摊。
的确,地摊经济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许多人都有这种地摊情结。在当代,它的存在,虽不可避免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第三产业,活跃了市场。
但毋庸讳言,国人有习惯性的“一哄而上”陋习。如此地毯式的摆地摊,不分时间、不论地段、不讲环卫、不顾安全、不管交通、不怕扰民甚至不问效益地摆地摊,就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地摊经济是城市经济的“灰色地带”,管理这些地摊的城管部门,由于执法依据多是地方性法规,执法权力有限,其执法活动历来就处在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很容易引起负面舆情,再加上此时关于“地摊经济”的某些隐形政策,致使地摊经济和城市管理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地摊经济造成的卫生、噪音、交通、治安、商品质量等诸多问题凸现,群众举报剧增;另一方面,城管也只能在尴尬中更“温情”地执法,其执法效果,也只能是扬汤止沸,收效甚微。
给城市运转带来压力的地摊,经济效益到底如何呢?笔者认识一位厨师,因疫情而失业,加入了地摊大军。一段时间下来,东西卖不动,无奈只好亏损上万元半价退货,否则赔钱更多。我接触的摆地摊者都说,与网店和商铺相比,地摊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弱的,加上一下子到处都成地摊了,其实很难赚钱。
我们是县级小城,不管是交通、卫生、排污、环保等硬件,还是管理、居民生活习惯、城市意识等软件,城市功能还很脆弱,城市管理历来就压力山大,如果再使地摊经济无序发展,势必会影响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
其实,目前发展地摊经济,有其特定的意义,毕竟不是发展经济的主流。因此,管理者要给地摊划区域、分时段,尽量少影响或不影响城市功能;经营者更要自觉服从管理,既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更要助力城市发展。只有良性互动,我们才能幸福地生活在美丽宜居的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