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准绳张释之

2020-09-08 16:34:47 作者:王文建 来源:
分享到:

汉文帝一年之内五次升迁他,绛侯周亚夫主动与他交朋友,司马子长把他载入《史记》,百姓交口称赞有他天下无冤民,一代名相狄仁杰奉他为楷模,康熙大帝直言汉廷诸臣皆所不及……他是谁,竟引得上至帝王下至引车卖浆者流、时人以及后人一致赞誉?让我们翻开史册,走近汉朝,走近张释之,走近那一段段尘封了两千两百余年的往事。

上林直谏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任谒者仆射时,有一次,随汉文帝临上林苑观虎,汉文帝兴之所至,一连提了十好几个问题,然而许是惧于帝王威严,许是根本没有料到帝王会对养虎如此感兴趣,上林尉惊慌失措,答得支离破碎,语不成句。汉文帝听着听着就皱起了眉头,看管虎圈的啬夫见了,赶忙上前,不但一一代为解答,而且答得周全详尽,口齿清晰,汉文帝很是欣赏。

观虎完毕,汉文帝决定免去上林尉的职务,由啬夫取而代之。张释之不赞同,道:“陛下如何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汉文帝随口答:“两位爱卿皆为年高德劭之长者!”张释之就着汉文帝的话往下说:“周勃、张相如二人虽皆拙于言辞,却能以品行被尊为长者,由此看来,衡量一个人,善于言辞固然值得称道,腹有懿德则是最关键的。如今陛下仅因啬夫伶牙俐齿即欲擢之,岂非倡导便佞之风?而一旦便佞之风盛行,陛下势必目障耳堵,后果之严重,陛下只要想想秦王朝因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以致亡国之故事便知!”

“释之所言不无道理,朕这就收回成命!”汉文帝沉思有顷,最后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

“伴君如伴虎”,明知替一与己毫不相干的人争辩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然而为了大汉王朝依然义无反顾“捋龙鳞”,张释之用自身行为诠释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虑及祸与福”的无私无欲。

守规不移

看张释之乃可用之才,汉文帝特意让他做公车令。“公车令”乍听还觉得多么了不得,但其实只负责守护宫门事宜。说白了,就是一“门卫”。然而尽管职位低微,张释之却恪尽职守,绝不允许工作出一点“纰漏”。

话说这天太子刘启起床晚了,慌急之下,与梁王刘揖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非但没有下车,反而命车夫继续前行。司马门是一道“禁门”,汉制规定,无论王公贵胄,抑或文臣武将,进宫经过此门,必须下车下马。对照条令,太子和梁王显然违反了宫卫令。“法律面前,王子与庶民同罪!”眼见太子和梁王无视法规,张释之梗着脖子追上去,平伸出两臂拦住了车。不得已,太子和梁王走下车,准备步行入宫,张释之不让,他要追究完“不敬”之责后再说。太子和梁王呵斥,张释之面不改色;太子和梁王想闯,张释之木桩一样挡在面前。僵持不下,消息传至薄太后耳中,薄太后亲自下达特赦令,专门派人传诏赦免,太子、梁王才得以入宫,才得以免去入狱之罪。

“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在聪明人眼里,张释之也许是十足的傻瓜一个。然而不容怀疑的是,正是有他这个“傻瓜”的存在,大于天的法律才能落实,众生平等的和谐社会才不是梦。

刑无滥施

如此行有准绳,正是廷尉一职的不二人选,张释之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廷尉。上任伊始,汉文帝交给他一案件。详情​如下:汉文帝出行,车至中渭桥,桥下突然跑上一人,惊得御马奋蹄,文帝险些从车上摔下。汉文帝怒不可遏,命卫士将惊驾者交给张释之查办。他审讯后,依法判罚金四两。结果呈报朝廷,汉文帝非常生气,张释之则镇定自若,从容解释:“法有定规,如果根据主观好恶而判,如何取信于民?”汉文帝同意了他的判决。

此案刚结不久,又发生了一案:有人偷盗汉高祖庙里的玉环。“上次惊的是我,轻判也就算了!这次惊的是我父亲,绝不能轻饶!”汉文帝责令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奏请斩首,汉文帝不依:“诛其一人,岂能消除朕心头之恨?不行,非诛其九族不可!”“陛下心情,臣能理解,可依照法律,斩首已是最高处罚。盗窃宗庙器物就诛九族,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之土,又该如何处罚?”张释之据法以争。

“真是个‘犟牛’!”汉文帝没辙了,奏明太后。薄太后认为其并无偏颇之处,文帝便没再说什么。

当然,张释之并非骨子里倔强,而是心存敬畏,敬畏法律的公正严明,敬畏生命的崇高与神圣。

身后荣耀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后,对“司马门之辱”始终难以释怀的他,先是免去张释之廷尉一职,继而把他贬为淮南王国相。郁愤交加,张释之辞职回归原籍。不久殁世,葬于南阳市方城县城西北岗上,坟冢至今犹存。

“誉声人去后,丰碑留人间”,后人为纪念这位耿耿贤士,特建祠而祭。现祠堂位于方城县西关释之路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内有明代“汉张廷尉祠记”碑一通,单檐硬山式飨殿、祠堂、主持房各三间,长20米的生平事迹画廊一条,入祠者络绎不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