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北送的壮歌(上)

2021-04-23 19:11:17 作者:王林森 来源:
分享到:

二十世纪五十代初,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和长江时,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的设想。1958年3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上,确定了“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的伟大构想——“南水北调”。

1967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引丹工程转入引水渠和渠首闸陶岔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

勇于担当 为国分忧

1967年上半年,邓县革委会常务副主任翟荣耀、水利局技术股长欧阳彬等同志参与了由“长办”组织的引水线路勘察,勘察结束后,省、地领导和长办、水电部支持邓县革命委员会“急国家所需,力争由邓县来完成渠首和引丹灌区工程”的提议。

1968年12月,国务院批准邓县承担南水北调渠首和引丹工程建设任务。1969年12月,水利部要求必须在水库水位上升之前,把南水北调的引水渠和渠首闸修建好。中央财政给河南划拨500万元,预算参战的每位民工每天只能补助一毛二分钱,当上级领导征求意见时,翟荣耀不假思索地回答:“给钱干,不给钱也干!”

愿为愚公 饮马丹汉

为了这个庄严的承诺,邓县召开四级干部动员会,全县547个大队、34个公社先后组成547个民工连,34个民工营,由县指挥部统一指挥。在国家资金尚未到位和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先期抽调5000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修筑了九重和彭桥两条到达陶岔的主公路,共修主要干道50多华里,次干道45华里,搭建工棚5000多间,修筑桥涵20多座,并在陶岔建起了粮库、煤场、供销社、医疗室、简易汽车站等公用设施。

1969年元月,邓县2万民工大军胸怀“志在三山做愚公,五洲风雷装胸中,引出滔滔汉江水,喜迎全球红彤彤”的雄心壮志,拉着装满柴草、被褥、粮面和劳动工具的板车,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奔向渠首工程所在地——邓县九重公社陶岔村。

同甘共苦 率先垂范

一部引丹史承载着无数勇于吃苦、率先垂范的动人事迹。工程指挥部就是一个坚强堡垒,是引丹会战的先锋,广大民工的脊梁。指挥部的几位领导同志,挤在两间草棚里办公,两张木案子拼在一起,既是办公桌,也是餐桌,还是休息娱乐时的乒乓球台子。无论是指挥长还是机关工作人员,都坚持到工地一线参加劳动,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主抓后勤的副指挥长杨全胜,由于操劳过度,于1974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年仅46岁。一个主管钱粮物资,过手审批数千万资金的副指挥长,去世后竟然找不到一件没有补丁的上衣、秋裤。他去世前对县委没提任何个人要求,说得最多的,就是“给我安葬的时候,棺材不要太厚了,薄板子就行,我们还穷,木材要用到工地上”。

工程指挥副政委张焕新,经常深入工地参加劳动。在一次重车打滑事故中,毫不犹豫躺在重载的车轮下面,用血肉之躯保护了作业民工的安全。欧阳彬,一个时任县水利局工程股股长的湖南“蛮子”,一家三代6口人,挤在工地一间12平方米的草棚里,工作时深入一线,危险时冲在前面,被民工们视为技术上的主心骨。

艰苦生活 甘之若饴

“天当房,地当床,三角形草棚遮风霜”。民工住的工棚,大都是挖土夯实地基,周围用高粱箔糊上泥土作墙,上面用荒草苫顶,低窄又潮湿,还不牢固。铺上麦秸睡到第二天起来,身子下面冒出缕缕白烟。一天深夜,文渠营一个连队工棚突然倒塌,将两位民工埋在下面,所幸土墙低矮,分量不重,加上抢救及时,未造成伤亡。

“喝黄水,尿黄尿,顿顿吃的‘狼戴帽’”。这就是当时民工营地和现在邓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民工初到陶岔,冰天雪地,从家里带来的一点粮食和柴草根本不够用,外面的援助又送不进来,大家只好每天吃两顿饭,主粮是红薯面,许多人吃得胃酸犯病。没有菜,连不吃辣椒的人也顿顿离不开辣椒水。没柴烧,就把晚上睡觉用的铺草拿来救急。水井不够用,民工们只好挖土坑找水吃。遇到大雨,不少土坑里的雨水,不仅成了黄泥汤,而且飘浮一层粪便。开工之初还是冬季,一连几天风大雪急,营区的烟囱十有七八被刮倒,许多连队一整天都难以吃上一顿热饭。白牛公社白东连指导员王树勤,四处奔走,把自己精心研究的省力省时的“双开门自然回风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连队。民工们面对每顿的红薯面馍,豪迈地说:“黑桃A,算老几,老子今天要吃你。”

“为了革命来引汉,敢把天下苦吃完”。当时的渠首所在地陶岔,属于邓县边远浅山区,民工来来往往只能靠两条腿。生产工具没有一件现代化的东西,除了拉车,就是铁锨、钉耙、扁担和土筐。食堂没有餐厅,一律露天吃饭。工地的广播站设在一间工棚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支话筒,广播前无法录音,播音员只能现场一边看稿,一边播音。不少民工营的卫生队没有听诊器、血压计,连一把医用镊子也无钱购买。医生只好用竹片自制镊子,砸扁废旧拉车条磨成手术刀,再买一些碘酒、药棉和紫药水暂时应急,大部分药物也是民工上山采集自制的中药,但大家不计较这些,自豪地说:“为了革命来引汉,敢把天下苦吃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