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仲淹赐贾黯“不欺”说起

2021-10-19 16:35:39 作者:李永先 来源:
分享到:

与范仲淹畅谈,并获赐“不欺”二字不久,贾黯入朝至集贤院为左正言,首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遭人诬为朋党,贾黯奋起反击,干脆将“不欺”二字制成腰牌,日夜佩戴身边,并常对人讲:“吾得于范公者,平生用之不尽也。”从此,贾黯行事,上不欺骗朝廷,下不欺压百姓,更不自欺欺人。此事传人朝堂,皇帝欣悦,称贾黯耿直。后贾黯平步青云,三十六岁即为翰林学士,后因疾改侍读学士,疾愈,复以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四十岁累迁尚书左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四十二岁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

贾黯在朝,敢言敢为,皆受益“不欺”,刚直不阿。左正言时,杜枢复察张彦方下狱案,因不合仁宗心意,仁宗拟将杜枢罢官,贾黯直言进谏:“杜枢无罪。因张彦方下狱意旨是从宫中发出,不是出于臣下弹奏。若如此,就会害及善良,朝廷就不能广开言路。”建议仁宗要象唐太宗任用王硅、魏征那样作明君,留青史。判吏部流内铨时,益州推官桑泽父留乡里,已死三年,桑泽欺上说不知而调京师。贾黯闻知立即奏劾,后废桑泽终身。知开封府后,了解到囚犯因受刑、冻饿、疫病而死者众,皆因管理人员不尽职责,即请求朝廷每年统计犯人死亡人数,对管理者进行赏罚,府吏七百人以渎职罪被免职。英宗即位后,曾问贾黯:“天下从来不缺乏人才,问题在于究竟如何选用?”贾黯遂提出五条建议:“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

贾黯去世后,皇帝赐黄金其家,归葬于邓州冠军里,家乡人民在贾黯少时刻苦读书的紫金山下建起“贾状元书院”,与范仲淹知邓时所建的花洲书院,遥相辉映。

历史的风烟总是在不经意间消散,就像我们无法挽留住天边的那抹彩霞。但范仲淹赐予贾黯的“不欺”二字,却留下了一段传世的佳话。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官清正廉洁、勤勉尽忠,百姓没有抱怨,个人得以保全名节和操守,内心自然荡胸生云、淡然泰若。我们知道,明代“模范县令”丁积,向陈白沙请教为官之道,陈书写“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馈赠,并赐“敬义”箴言。丁积赴新会任职时,得知有百姓卖儿鬻女交“当月钱”,查明方知是地方官府巧立名目增设的税款,当即明令废除,并严禁地方官员向百姓乱收一文钱。以致《明史》记载,丁积去世后,新会有老妇人深夜痛哭:“丁知县这样的父母官离去,我们明年怎么办?”

百姓谁不爱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为政者当恪守规矩、老实办事、替民担当,让群众从中有感、有悟和有得。“纳于言而拙于文”的郭大昌,不仅治水经验丰富,且耿直干净。乾隆三十九年,清江浦老坝口决堤,应邀主持堵决事宜,河道总督预算五十万两白银、五十天完工。为防止河道官员贪腐,郭大昌自己监工、支配钱粮,工期仅用了二十天、花销十万二千两,极大减轻了地方百姓的负担,赢得“神禹之后数千年有潘氏,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陈君后百年而得郭君”之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百姓心为心”,让百姓安心者、百姓必然“以安报安”,为其树立“心安理得”的口碑。

“安”首在“不欺”。据《闻见前录》记载,贾黯三次拜见范仲淹,其诚心可嘉,而范仲淹亲自为其题写“不欺”二字,用心可谓良苦,贾黯终生行之,没有辜负范仲淹的告诫。北宋张咏亦云:“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这对于我们的党员干部而言,砥砺“不欺”须坦荡赤诚、敦厚质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如此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于奋斗实干中求喜悦、于造福群众中品幸福。

“安”重在“省身”。记得曾经有人这样问过周总理:“你为什么每天都能保持如此高昂的激情,坚持不懈地干好每一份工作?”周恩来的回答很简单,他说:“每当我工作的时候,就会想起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战友和同志,我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这是多么忘我的心态,已经鞠躬尽瘁,还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唯恐作为不到位,因而牢牢汲取勤政清廉、济世为民的理念和情怀。足见,求“安”的背后是“不安”的心态,是“省身”的自律,更是追求更高目标、释放更大价值、肩负更重责任的担当。

如今,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如果能够以古人“不欺”投身工作,又能以“省身”自律,我们还有什么完不成的工作任务,还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