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相陆贽

2022-07-15 11:07:20 作者:王文建 来源:
分享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宰相,而在这所有的宰相中,有一位被公认为是最清廉的,他就是陆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九,人称“陆九”。他本是三国名将陆逊之后,只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开始中落,其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可惜不幸染疾,英年早逝,年幼的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极度清苦的日子。尽管日子清苦,其母韦氏却没有丝毫放松对他的管教,除了要求他每天按时读书、习字外,还不停给他讲做人的道理。韦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儿啊,咱祖上是出过大人物的,你可得好好读书,将来像祖爷爷陆逊那样成为国之梁柱。真要有那么一天,千万不要忘记了天下百姓的穷苦,要做一个清官!”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年纪轻轻的陆贽已然满腹经纶,立下了做廉吏造福苍生的远大志向。

唐德宗李适继位后,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政治、经济基础几乎坍塌,为了重振大唐雄风,李适特下诏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遍寻人才。听闻消息,陆贽主动前往庾何等下榻之所,面陈治国安邦的“五术、八计、三科、四赋、六德”之策。庾何等依策而行,用“五术”察风俗民情,“八计”考地方政绩,“三科”选优秀人才,“四赋”理赋税财政,“六德”定疲困之人,结果,不但选拔了许多人才,还清除了不少积弊。事情传至唐德宗耳中,德宗大喜过望,拔擢陆贽为翰林学士,倚为股肱,所下诏书,基本上都交给陆贽撰写。而陆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论多忙多累,凡德宗交办的一应事务,都一丝不苟处理。由于处事周全,心思缜密,很快受到宠信。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卒集体哗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作乱,兵锋直逼长安,唐德宗慌急之下,再次出逃,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避难。两次兵变,不管情况多么凶险,陆贽一直誓死追随左右。感于其忠诚不二,唐德宗对其日益器重,朝政大事小事,都会和他商量,由其起草文诏,时人誉之为“内相”。

叛乱平定,回京不久,陆贽母亲去世,依照律制,他回家守孝。因为家境贫寒,居无定所,只能寄居嵩山丰乐寺,当地官员借着吊唁之机,争相馈赠重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饱读圣贤书的陆贽始终坚守本心,对于送上门来的大包小包的礼物,原封不动一一退回。当然,说全部退回,也不准确,因为有一份礼物他就留下了,这份礼物是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所送。韦皋是其贫贱之交,但陆贽一样想把他的礼物退回,韦皋一看急了,郑重声明:“此礼非本人馈赠,乃皇上敕令奉送,我岂敢违逆圣意?”陆贽无奈,只得破例收下了。

贞元八年(公元805年),唐德宗任命他为宰相。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完全可以呼风唤雨,然而,陆贽并没有忘乎所以。相反,时时处处,皆以“廉吏”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身上之衣,洗得都发了白,也不舍得换掉;工作上,廉洁奉公,谨慎用权。

公元793年,为了替朝廷选拔出真正的人才,陆贽亲自主持进士科试。这次考试,有不少大臣的亲戚参加。当这些大臣得知陆贽具有最终决定权时,纷纷登门,不惜重金贿赂,希望他能高抬贵手,给他们的亲戚铺平仕途之路。而他毫无例外地予以拒绝。这些大臣气不过,争相诽谤他,德宗特意将陆贽召来,开导道:“清慎太过,杜绝诸道馈遗,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纳诸钱财,至如靴鞭之类,受益无妨。爱卿可以‘奉旨贪污’,朕不追究便是。”性情耿直的陆贽非但不为所动,反而直言不讳:“贿道一开,展转滋甚。”

有了陆贽的严格“把关”,此次科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之试,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像韩愈﹑欧阳詹和李观等脱颖而出。这一届的进士榜,也当之无愧的成了“龙虎榜。”

贞元十年(公元807年),陆贽遭人构陷罢官,后贬忠州别驾。唐顺宗李诵继位后,遣人召陆贽入京,诏书尚未送达,陆贽已溘然而逝。卒后,朝廷追赠其为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为官一生,竭尽心力务“中兴”之事,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堪为“中唐贤相”。《新唐书》赞其思想“可为后世法”,《资治通鉴》录其政治主张,苏轼认为其“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范文澜《中国通史》更是称之为“中唐卓越的政治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