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粮河畔湖堰村

2022-07-27 09:48:29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湖”“堰”结合,成了如今位于桑庄镇南边一个村(街)的名字,听名字就感觉到这里湖水荡漾、水汽蒸腾,的确,这里从来不乏水之滋润。

今天的湖堰村紧邻省际大通道、二广邓州新野高速口和邓东高铁站,湖堰村地处南阳、襄樊、老河口南北线与新野、邓州、西峡东西线交叉口,既是宛襄新邓间的交通要地,也是区域著名的文化名地、名村、名街。

村名湖堰的来历

地名“湖堰”到底从何说起,《河南省邓州市地名志》所载:“明初修一堰,故名湖堰”,湖堰人孟海青先生认为这有点臆想,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当年有“湖”有“堰”的地方多了,可方圆为什么就这里如此命名呢?

据《乾隆邓州志》载原为“胡院”,也有写为“胡埝”的。当地广为传诵着一句俗语:“一天一夜过不了胡李(庄)堰。”据说当年古运粮河(棘水)湖堰段,即“胡李庄”到“金家堰”这段河道,水波浩渺,曲曲弯弯,逆水行船,自进入村前的芦苇湖向西(面对胡李庄)航行,不熟悉水路的货船,兜兜转转,在此走一夜,到了天明还在“胡李庄”的西边发懵。

湖堰的“湖”字,原来是从胡李庄的“胡”字演变而来,本来这里就曾有芦苇湖,是古棘水在胡李庄(今湖堰村西南半华里许)到金家堰(今湖堰街道位置)的水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这里还是湖水清清,芦苇葱葱,禽鸟嬉嬉,鸟鸣啾啾,水面漾漾,鱼儿肥肥,之后,政府取直运粮河水道以利周围的郭坡村(安营、王小庙、徐营)和新华村的郭洼、前郭寨以及陈堂等地农田村庄泄洪之便,湖面才渐次缩减、干涸,而胡李庄也早已随着胡姓、邢姓的消逝而消逝,可运粮河畔的芦苇湖却存在了很久。

“堰”字呢?应与“金家堰”有关。据说土改时,湖堰部分古建筑分给贫雇农家,在拆扒和改建时,发现古墙基砖或屋脊处,赫然有“金家堰”文字出现。

正因“芦苇湖”岸边有“胡里庄”“金家堰”,经船工和当地民众的口语互传,渐渐简化演变为地名“湖堰”。

“深大路”“运粮河”与曹操

来到湖堰村,当地人不断提到一个奇怪的名词“深大路”,于是就去探访那神秘的“深大路”。

湖堰村西南角和西北角的两段乡间土路,便是村民口中的“深大路”。据说,湖堰村的深大路,民国以前属于古“官道”的一部分,原来共有六条,分别在湖堰村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西南角以及正南和正北偏西方位。

村民说,过去走进“人没头顶”的“深大路”,在村外田畴间和村内是看不到的,无论官兵或民众,行进出入必经此地,因而在兵家眼里,湖堰就是一座“暗城”。建国后,随着“官道”改线和新民居的建设用地扩增,古“官道”不断受到“侵占”,这些深大路渐次消失,目前仅存的这两段较为明显,这也是距离南边运粮河最近的临河小路。那绝不是一条普通的马路,作为平原地区的道路,它的两边明显比中间高,说是马路,实际像已干涸的河道,路面似乎深深地陷了下去。可它又为什么会陷下去呢?原来承载着千年沧桑的它,还真有不凡的来历,如今它已将历史故事深深地镶嵌在乡村的肌理中。

当天,温暖的阳光洒在乡村弯曲的小路上,满眼绿色恣意地铺展着,走在一条外人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土路上,听着村民的讲述,让人不禁回想起千年前,这条小路上曾经骏马奔腾、车轮滚滚的一幕幕。

“深大路”沿着环绕湖堰村的一条河水而成。这段河水,原名棘水,一段棘水,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灵气,而且它似一位千年的古老长者,见证着历史的演变。

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夺取穰地,穰地于是变秦地。此地古县历来众多,从一个侧面验证着汉时邓州的繁盛和富庶,其中“穰”就是五谷丰登之意,这样一个出名的大粮仓,必为兵家互争之地。

历史上的邓州,河流纵横,航运顺畅,又因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曹操军屯于穰(东汉时今邓境与穰同存的有冠军、涅阳、棘阳、山都、朝阳、邓等七县),为了向前线运送军粮而疏浚了古棘水,湖堰是古运粮河的主要埠口和码头。

原本一段流经湖堰的棘水,因曹操运粮,后人也渐渐不说棘水,而叫运粮河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犹如一位母亲,在这里奉献着自己,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一方土地的前世和今生。

赤壁大战时,前方战事紧人员多,曹操军队就充分利用了湖堰古码头、古官道的作用,不管是牛车还是马车,昼夜不停,来来回回往码头转送粮草,木制轮子碾过,马路上腾起的烟尘遮天蔽日,一层层的黄土化作灰尘打着卷飞走。

近两千年的历史,滚滚车轮不停地辗轧着土质路面,路面形成厚厚的浮土灰层,暴雨冲刷,泡土化泥,流进运粮河,土层不断减薄,土路硬生生地深陷下去,正所谓“千年的大路流(变)成河”,这才有了后来的“深大路”一说,“深大路”不仅是湖堰村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已成了湖堰不可代替的文化符号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