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明珠韩营村

2024-08-19 10:10:30 作者:韩 勤 来源:
分享到:

在邓州城区往西沿渠首大道驱车约四十公里,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那就是杏山韩营村,它隶属于邓州市杏山旅游开发区管辖。位于南水北调渠首以东一公里,汤山、禹山、朱连山将其环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引丹会战的精神在这里熠熠生辉。小镇的建筑古朴典雅,与自然融合一体。古柏广场、五谷丰登广场风景如画,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该村是集旅游及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示范村。

韩营行政村主要有韩营、余楼两个自然村落组成,姓氏主要以韩、余、张、周等姓为主。其中韩姓是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始祖韩国英、韩国志从山西平阳迁邓,已历二十余代,人口已繁衍 1300 余人。

关于韩营村的行政隶属关系,有一个历史故事。1968 年底上级决定撤区并社。彭桥区划为彭桥、九重两个公社,全区50个大队分二半,每个公社25个大队,其中的韩营大队划归九重公社。当时的大队支书韩荣祥等干部认为,到九重开会道路远且路不顺,群众们认同归彭桥更有归属感。于是多次强烈要求韩营大队划归彭桥公社,后经彭桥公社革委会同意,由九重划归彭桥公社管理,延续至今(后彭桥又分为彭桥和杏山二个行政区,韩营村归杏山管理)。村民们说,要不是我们当年据理力争,我们现在都是淅川县人了。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南水北调陶岔工程的开工建设使韩营村声名鹤起。它是当年南水北调库区建设指挥部的所在地,近10万民工大军的主要宿营地,是名富其实的南水北调渠首第一村。

当年为了配合好库区建设,韩营人展现出大无畏的奉献担当精神,付出了巨大牺牲。在自己住宿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腾出部分房舍给民工居住。在当时耕地产量低,尚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腾出大部分耕地让各路民工搭建住宿宿舍。为了解决民工伙食单一蔬菜匮乏的问题,大量种植蔬菜,供应给工地食堂,并无赏划出耕地一百多亩给各营民工使用种植蔬菜。从建设大军到韩营安营扎寨起到工程竣工,韩营人在土地上、物资上、住宿上、水资源使用上都做出了无私奉献。

当时的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旧址,就座落在北京市援建的渠首博物馆院内,这里曾是引丹会战指挥部的所在地,它是邓州人民渠首精神所在,是邓州人民担当精神的体现。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邓州人倾全县之力,在机械、设备极其简陋,施工条件简单,生活条件极为贫困的情况下,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敢于牺牲,为国分忧”的渠首精神,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创造出中原大地上一个个人间奇迹,为后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不忘历史,铭记邓州人民的奉献精神,2020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北京市政府的无私支持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建设了南水北调渠首纪念馆。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图文和实物再现还原了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南水北调引丹会战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奏和序曲,具有特殊的意义。韩营村因之而建设的重在弘扬引丹会战精神的纪念馆共分二个部分;一期图文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由伟大决策、勇于担当、饮马丹汉、艰苦创业、三山会战、踊跃支前、率先垂范、大胆创新、欢腾时刻、无私奉献等十个部分组成。通过大量的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料,展示了引丹会战的全貌。二期实物馆占地800平方米,通过实物展示,情景再现等方式,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参观者亲身感悟到渠首精神,实现一次勇于担当,艰苦创业,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升华。

在纪念馆的对面是复原的引丹渠首闸,它是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1969年开工时,邓州从各公社抽调建设民工2万多人,后因工程建设需要又增加至4.2万人。从动工建设到开闸放水,累计有 20多万人参与了干渠和渠首建设。历时八年,挖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米,仅施工用的钢丝绳就达7000吨。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邓州人民硬是靠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博精神,开挖引丹干渠12.4公里,建成了闸底工程140米,闸顶高程162 米,水闸净高22米的渠首闸。形成了覆盖邓州、新野等市县范围150.7万亩灌区,解决了数10万人吃水问题。此次水利工程大会战,有2887名民工受伤致残,141名鲜活生命牺牲,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丰碑。10余万人7余载挥洒血汗,丹水2千里滋润京华。走进南水北调渠首展览馆,每个人都会深切感受到引丹工程的艰辛历史,感悟着邓州人民为引丹工程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韩营村还是邓瓷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邓窑邓瓷始创于晚唐,鼎盛于宋,沿之于元,断烧于明。南宋《坦斋笔衡》《负暄杂录》载:本朝以定州白瓷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考证:北宋神宗年间,邓窑青瓷倍受宫廷青睐。宋徽宗政宣年间,邓瓷成为州府官窑监烧的贡瓷。因南宋与金元长期战乱之祸而凋零、萎缩,到了明末清初基本停滞,之后很少有人对其考证,早已名存实亡。然而失传近700年的邓瓷技艺,被陶瓷艺人吕铁成功恢复。这标志着盛行于唐宋时期的邓州官窑青瓷重焕生机。邓瓷以青瓷为主,纹饰主题为花卉与水生物,图案繁复,线条生动,惟妙惟肖。据进一步考证,烧瓷用的土料和釉料出自韩营附近的杏山一带。著名的汝瓷大师——韩琴就出生于韩营,邓窑和汝窑系出同源。

在韩营村北边有一座山叫禹山。禹山山顶有一块空旷的地方叫禹山寨,寨子里有棵千年古柏,也是禹王庙的旧址。当年的庙宇相当宏伟壮观,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后毁于战火,现在的禹山庙位于禹山北麓,系后人所建。传说在远古时代,奔流于三山之间的河流时常泛滥为患,另有蛟龙、水怪害人。百姓们不胜其苦,纷纷祈祷,盼望着天降治水圣人。舜帝深怜百姓之苦,便派大禹,丹朱治水救民。斩杀兴风作浪的蛟龙,水怪,水妖,最终平息了水患。为纪念大禹,丹朱救民之功,当地百姓将这座山命名为禹山,并建庙祭祀,将这条河流命名为丹江。现在,禹山上建有玻璃观光滑道,山下有气势壮观的大禹雕塑,这里成为人们节假日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此外,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杏山文化科普研学基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该项目占地52 亩,位于大禹文化广场西边,禹山南侧,是邓州市最大的文旅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湖两岸”的重要景点。预计明年可完工投入使用,这将为韩营再添一美丽的景观。

随着韩营村旅游小镇建设的逐步推进,村内的景观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人来此观光。村庄南岗上古柏树已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巍峨挺拔。但近两年该树已有二个枝条出现枯萎情况,省林业厅领导十分重视,派专家现场指导并制定保护方案。如今情况已有好转。

作为豫西南农耕文化传统村落,韩营村保存有土胚草房、青砖瓦房、红砖楼房等不同时期的农村住宅。竹篙茅舍、鸡鸣狗吠,一派田园风光。村内荒芜的池塘得以整修,夏季荷花满池,蜻蝶翩舞。,曲曲弯弯的小路上都铺上了鹅卵石,通往每一个农家小院,院外篱笆旁怒放的美人蕉,红艳欲滴,让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环境里呆久的人们,驻足欣赏,流连忘返。小径旁,老树青苔,碧瓦石墙,瓜棚豆架,绿竹眏翠,听小鸟在枝头吟唱,看屋顶炊烟随微风飘逸,使人陶醉,让时光凝固。

近年来韩营村的村民以往的种植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多种种植模式发展。北部禹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柑橘林,山顶上有枫树、柏树、马尾松等各种风景林,山脚下的采摘园、梨园、桔园、桃园浑然一体,充满着现代化的农业气息,除此之外,人们还发展艾草、二花等药材种植,种莲养鱼、养虾等水产养殖。近期正与外地客商协商种植邓白菊,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杏山旅游开发区和村委班子的带领下,韩营村的山会变得更青,水会变得更绿,土地会变得更肥,人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