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个多么恢弘的朝代,在历史星空上,有着许多耀眼的存在。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不管怎样的强悍或不可一世,也成云烟,被写在泛黄的书页供后人评说。有人逐渐黯哑,有人日益清晰,有人众说纷纭无法被统一,有人众口一词被后人尊敬有加。
心中有天地,忧乐怀民众。眼神的目光一直向前方凝视,眉宇与身躯充盈着挺进不屈的傲然,远望或近前都能感受一种凛然正气。这是邓州市花洲书院《岳阳楼》照壁前的一尊雕塑给予的外化于形,内化为心的感动。他,就是带给邓州精神洗礼、引领示范的范文正公。宋朝的重门金锁,锁不住这位重臣经过历史烽烟仍然傲立的姿势;时间的飞速转换,改变不了这位奇才异志、傲然风骨、灵魂主宰、一代才人引领风骚的时代回音。这是人心向背的极致盛宴,是时光无论如何流逝都无法消磨的风骨,是世世代代愈发强盛的生命丰碑。
坎坷人生积淀了忧国忧民的人生理念
身为邓州子民,范仲淹的名字我自小便知。他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像种子一样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踏入社会,在工作实践中逐渐理解醒悟,这是高度概括的范仲俺忧乐思想。它诞生在邓州的厚土之中,植根在邓州的血肉筋骨里,融入在世世代代邓州人心间。
范仲淹“忧乐思想”的形成,与任何事物的发展形成一样,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而且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本人的经历等多种因素分不开。
少年立志,刻苦勤奋。他为时刻保持学习时的清醒,常常用冷水洗脸。不讲究吃穿用度,划粥断齑,保持安贫乐道习性来磨练自己心智,苦其筋骨以达到学业不断精进的高度。为修养心性,形成属于他的人生坐标、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他孜孜不倦,刻苦用心,不断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以先贤为榜样。
廉洁自律,清白做人。为了遏制歪风邪气,倡导廉政风尚,在西北前线,他将自己的俸禄给予将士们,把仅存的钱财散给生活贫困的民众。有记载说,范公非宾客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为官几十年,他家中没有增加一名仆役,没有一处宅邸房产。宋仁宗曾赏赐他百两黄金,他没有用于家里,全部用来接济穷人、办学、奖励将士。据元·张光祖《言行龟鉴》记载,范仲淹说:“吾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饮食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每日三省其身,与所得俸禄比较,倘若付出少了,便难以入眠,第二天必定加倍工作来弥补。他做了官,想接母亲一起住,却没有路费,有人送给他白花花银子,他不接受,卖了仅有的马匹,接母亲奉养。至晚年,他没有把一生积蓄给子孙,而是置义庄、义田、办义学,用于赈济穷苦群众。儿子大婚,需要一点装扮庆贺难得的新婚。他听后断然否定,婚事一切从简,不大操大办,不接受礼金。他教育子孙:“知节俭,莫贪富贵。”良好的家风成就他后世子孙良好的品行。他的几个儿子,皆德才兼备,英勇清廉,为国为民,口碑极好。在邓州,他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创办花洲书院,为百姓谋福利,替人民虑安危。离任邓州,无数百姓拦着他的车马,并上书请愿,恳求范公继续留任。感天动地,朝廷同意范公继续留任。临终之际,给皇帝的《遗表》中,没有一句谈及自己的私事。去世后,竟然殓无新衣。他是人间清流一色,一生清白,无论办事或做人,皆是人的楷模。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40岁之前,范仲淹一直在地方做官,官位不高,却心系百姓,心忧天下,利用权利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1021年,他在泰州西溪做管理盐仓的一个小官,泰州等地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淹没良田,国家利益受损,他向朝廷进言,亲赴一线修复海堤,制服泰州洪水“狂魔”,深受百姓欢迎,百姓称海堤为“范公堤”。在苏州,他疏通新河渠,导洪流入海,解决了民众生存与生活老大难问题。边患与危亡,是朝廷心头一块重石。当西北边境战乱时,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使原本危险的纷争得到缓解,满面愁容的百姓脸上有了笑脸。西北边境流传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忧国忧民,坎坷一生。范仲淹从27岁中进士,为官38年,因忧国忧民,秉公直谏,不畏权贵,敢说敢为,曾三次遭贬,四起四落。一生干了25个地方,平均一年多一个地方。最低职务是州里幕僚官,最髙职务是副宰相,最近的是天子脚下,最远的是西北大漠,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一个月,最长的当属在邓州,三年。而多数时间又以遭贬之身任职基层,真可谓坎坷一生多磨难。
邓州人文气象促成范仲淹结晶出忧乐思想
范公用生命用文字用信条绣成的锦囊写就一生的信念,以身为表率,一生清廉为官,成为后世继承与传承的模板。他是时代的英雄、历史的圣人、今人的师长。
有人说范仲淹成就了邓州;也有人说邓州成就了范仲淹。我认为都对。
范仲淹“忧乐思想”在邓州诞生,既是时间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说“巧合”,倘若不是范仲淹任职邓州,便不会有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春风堂写出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说“必然”,是说范仲淹一生辗转25个地方,在别的地方都没有生成属于他独特品质的忧乐思想。当时,他在西北就收到滕子京寄给他的《求记书》,直到一年多以后,才在邓州写就《岳阳楼记》,完整地表达了他的忧乐观。这是邓州地域位置优越、人文气象敦厚、民风民俗淳朴等多种因素叠加造就了他忧乐思想的诞生。如“医圣”张仲景的不当太守只做良医的选择,恰是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理念的淋漓再现;邓州人“邓国公”张巡杀身成仁的忠烈精神,恰是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舍家许国情怀的尽致呈现。
范仲淹一生作诗词歌赋无数,被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经典永流传的当属在邓作的《岳阳楼记》。文章中的一字一句,无不彰显他思想的精魂,人格的魅力,名垂千古的源头活水。而诞生《岳阳楼记》的邓州亦受到世人的仰望,在新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在《岳阳楼记》一课的讲解中,两次提到邓州,称范仲淹是在邓州任职期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贬官,又深得邓州人民爱戴,落得逍遥自在,但他却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信条勉励自己和朋友及天下有志之士。这种胸怀,这样的才略,这些见底,长久地驻留在邓州千千万万人心中。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也自然成为邓人骄傲千年的邓州精神。如果说做人的操守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那么,范公的操守为后世千千万万人所敬仰所膜拜。先生之风,如山势绵延,如水流清澈,给予后人无尽的财富。
忧乐思想在邓州的千年传承和发扬光大
仕途与官场风云变幻,挡不住范仲淹内心深处永恒不变的忧国忧民之道。而《岳阳楼记》,则是他生命的注脚,生活的真实,奉献的精髓,追求的人生,实践的真知,思想的根本。为世人传唱,被世人共鸣,是社会、时代昂扬向上的佳音频递。以民忧为忧,以民乐为乐。邓州厚重的民风,纯朴的民俗,包容与大气的悠久历史,成就了《岳阳楼记》独树一帜的文化经典,其精髓又滋养和润化着邓州世世代代对忧乐思想的弘扬和传承,使邓州文运昌隆,俊才辈出。进入新时代,邓州提倡的三种精神:“忧乐精神”“雷锋精神”“担当精神”,而首推“忧乐精神”。“忧乐”是范公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朴素思想在邓州的继承发展与光大。
历史更迭,时间推移,先贤精神永恒。邓州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道路中,时刻铭记精神引领,超越时空范畴,用创新理论继承与发扬光大范公忧乐精神,使邓州无论市容市貌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呈现蒸蒸日上如春天的蓬勃气象。花洲书院、邓国春秋园、平城门、突破口、福胜塔、月牙池等古迹的恢复重现,湿地公园的有氧乐园、村镇小区的休闲居所等新景点的呈现,回城邓州专列的运行,城市建设“提质增速”政策方针的制定,营商环境的倡议运筹、观念能力作风提升思维格局的打开,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的定位等等,无不是融合了范仲淹忧乐思想内涵后的提炼与光大。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魂是忧乐精神与邓州人文气象契合的生生不息。站在高楼林立的邓州,看车来人往,繁华熙攘;穿行在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听着游子与民众的赞誉,豪情如壮阔潮水般涌来,所谓快乐幸福,就是一寸方土,一方天地的美好、富饶与丰盈。今天,同许多人笑谈邓州的变化,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在胸腔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