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地作证

2019-12-20 09:27:17 作者:李永先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2019年的冬天与往年没有什么不同,12月7日是大雪节,失约的雪花兴许还在路上。冒着清晨寒冷的浓雾,我们驱车艰难地来到赵集镇林头村。

20世纪80年代后期,林头村校油泵的村民们像一股洪流,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筹资金,别亲人,背起行囊走四方,以邓州人的“二火山”精神,怀着对贫穷的厌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心中有梦想,前途就会一片光明。时光荏苒,30多年过去了,在赵集镇校油泵人员最多也是最早的村,历史之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印痕?林头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那些外出人员目前现状如何?我们走进林头村,进行一一探访。

抹不去的记忆

冬天的太阳洒下清辉,雾霭隐去。

在林头村党支部书记杜宝山的陪同下,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稍显杂乱但却十分整洁的农舍,难得农闲的农民,祥和温馨的村庄,在冬天的阳光下有些静谧。

“我们村的房舍参差不齐,没有规划好,土地流转了近四分之一,年轻人都出门了,家里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杜宝山说。

回到村部,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几位老人站起身。据杜书记介绍,这几位老人是他特意召集来的,想让他们讲讲村子的过往。

苦难和贫穷有时候就是烙印,深深地印刻在经历者的内心。

穷则思变。84岁参与了陶岔会战的杜森祖说:“在那个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穿衣清一色,通讯、电视没有,东方红拖拉机拉着大伙需要奔波好几十里才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扎堆听广播新闻的穷日子中,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改变生活,捏椅子,包沙发,全村几乎家家都有斧头和锯子。后来,大概是1983年左右,两个条件促成了我们村向校油泵的转变。”老人点了一支烟接着说,“一是我们村有一个南阳油泵油嘴厂的亲戚,杜生祖一家最早从事校油泵;二是我们村杜姓是一家,你带我,我带你,也就是三年的时间,全村校油泵迅速发展起来了。”

“我是1963年嫁到林头村的。”80岁的何彩霞是林头村小学退休教师,她说:“那时候,都穷,全村泥土墙,草苫房,几片土瓦房顶上。吃没吃,穿没穿,过节也难见白面。缺烧的,到处捡柴;缺吃的,处处挖菜根,还真别说,菜根当时是最好吃的,比红薯干强多了。”

在村里当了31年村干部,已70岁的杜长明接过话茬:“这些都是大实话,土地承包到户以前,村里哪有什么好一点的房屋,道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果遇到连阴雨天,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派上了用场。外边大下,屋里漏雨,外边不下了,屋里还在嘀嗒。应该是1986年左右吧,全村会校油泵的亲戚一伙,朋友一帮,都外出校油泵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全国各地,还真风光了二三十年。看看现在,住房从草房变青砖瓦房,又换楼房,甚至不少户住上了别墅;出行从地蹦的‘11路’,换了自行车、摩托车,到如今的小轿车,生活变化之大,说是翻天覆地,一点都不夸张。”

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时候还真应了一个“逼”字,也许正是由于靠种地填不饱肚子的原因,生活求变的林头村,才有了70%的住户或携家带口或独自一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走出了家门,汇入邓州十万校油泵大军的队伍。

刻骨铭心的创业

金窝银窝不如穷窝。这句话对于所有林头村外出校油泵的村民来说,体会是最深的。

30多年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讲,是校油泵改变了林头村,也富裕了大部分走出村子创业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油泵?校油泵实际上就是对油泵的维修。油泵是一种既轻便又紧凑的泵,有直列式、分配式和单体式三大类,不管哪一类,油泵的关键在于一个“泵”字,泵油的数量、压力和时间都要非常精确,并且按照负荷自动调节。

油泵是一个加工精细,制造工艺复杂的部件,堪称发动机的“心脏”,油泵一旦出现故障,机动车是会“趴窝”“罢工”的。

“没有引进,就不可能有林头村的今天。林头村的变化,也真实地反映了赵集镇近40年的‘三次发展浪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小磨油、80年代的捏椅子和包沙发,以及80年代后期至今的校油泵。”赵集镇党委副书记刘德坤说。

杜传波的妹夫张守合原来在南阳油泵油嘴厂工作,也正是由于他的引进,林头村校油泵的队伍才壮大起来。如今第一、第二代校油泵人,大多数已经转行,或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或转向电子产品行业和保健领域,而第三代校油泵人,也正活跃在神州大地上。

世间很多事情,大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谈及创业,已过甲子的杜传强感触颇深:“我是去的云南,生脚踏生地,举目无亲。租一间房屋,中间隔开,前边是油泵油压试验台和工作台,后边是厨房与卧室。维修一个油泵从拆卸到组装,耗时4个小时,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手脚冻得麻木,那时候,从没有想过挣多少钱,只是考虑别让全家人饿肚子。”

天道酬勤。在全国各地只要你看到“南阳校油泵”这个标志,就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邓州人。

既然走出了家门,就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基于这样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从林头村走出去的陈德超、杜传波、杜传强、杜保春、杜启明、杜申晓、杜承举……他们以邓州人吃苦耐劳的秉性,书写出一个个林头村人不一样的人生传奇。(待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