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磅礴看主峰

2020-07-23 11:16:39 作者:廖兰岑 来源:
分享到:

有一道雄伟的山脉,横亘在中国版图的正中央,东西绵延了1600多公里,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并与淮河一线,形成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它就是被称为中华龙脉的秦岭。

在这座巍峨起伏的山脉上,耸立着一座高峰,海拔3771.2米,是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的第一峰。它以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以高、寒、险、奇、富饶和神秘,闻名于世,称雄中华,它就是太白山。

欲观秦岭,必登太白山。常言道:“万山磅礴看主峰。”

原以为太白山是以李太白之名命名的,其实不然。太白山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隋唐之后沿用至今。李白曾慕名而访过此山,留下了“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的名句。杜甫登临后也有诗云:“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山”。韩愈、柳宗元和苏东坡等大家也都曾游历过此山,并有题咏和遗迹。

还有两个圣人,也与此山有关。一个是“谋圣”姜子牙。相传武王伐纣后,姜子牙于拔仙台封神点仙,自此,他就成了太白山主神,太白山就成了道教的天下,太乙真人的道场。

另一个是“智圣”诸葛亮。相传诸葛亮在五丈原卒于军中后,葬于太白山。其实诸葛亮的安葬之地一直是个谜,这与他的神机妙算、故意隐身有关。后人因为敬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在争夺他的安葬之地。

太白山名字的由来,应该是与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有关。《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我登太白山,有步名人后尘之意。但仰慕它“闻名于世,称雄中华”,才是最主要的缘起。

人们熟知的“三山五岳”,是古人评选出的名山,太白山不在此列。但就海拔来讲,这些山没有一个超过太白山的。常言道,高处不胜寒。正值七月天,从山麓出发时,还是酷暑蒸人,行至山半腰,已是凉风习习,颇有秋意。及至到了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处,已是冷风嗖嗖,俨然冬季。单薄的夏装已经无法抵御寒冷的侵袭,不得不租用棉衣御寒。气候沿山体垂直分布,在太白山十分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它的真实写照。有首诗把这样奇特的天象描绘得非常到位:“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寒伴雪眠。春花秋月铺满路,四时原在一瞬间”。

站在天圆地方处的石台上,环顾四周,极目远眺,但见峡谷幽深,林海苍茫,群山连绵,层岩叠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顿时激荡在胸间。抬头仰视,阳光明亮,天空湛蓝,白云绵绵,去天三尺三、举手可近月的崇高感,以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担心,油然生在心田。“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名言警句,一时间都从脑海里闪现。嘴里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荀子《劝学》篇中的哲思妙语:“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古人已把登高望远的感悟写到了极致,吾辈只能顶礼膜拜,借以抒怀了。

这座山上独有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蔚为壮观。那被冻“酥”了的山石,从山顶倾斜而下,直达谷底,形成了长长的石河。山坡因此变得斑斑驳驳,如秃顶人的脑袋,赫然显露出大片的不毛之地。

山脊上的一块石碑,表明了这里的地理坐标:“秦岭主峰太白山,中国南北分界岭”。但这里与最高峰还有260多米的海拔差,步行时间需要4个多小时,晚上必须住在山巅,第二天才能下山。

我们已经没有勇气登上山巅了,只好随意地沿着山脊再往上行走一段看看。行道台阶两旁,乔木全无,只有高山草甸紧紧地贴在山体上,偶有一两颗灌木散见于草甸之上,显得十分抢眼。高寒地带的植物我们从未见识过,几种色彩鲜艳却不知名的小花,很是惹人喜爱。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太白山上无闲草,认得草药遍地宝”的说法,眼前这草、这花,是不是珍贵的草药呢,不得而知。

强烈的紫外线灼烧得头皮生疼,稀薄的空气有点供氧不足,一个同伴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高原反应。

我们勉强走到小文公庙,已经气喘吁吁,体力严重不支。于是集体决定放弃登顶,打道回府。因为还有三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是我们难以走完的。此时,对“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

半途而废成为此行的遗憾,山巅的无限风光也只能留在想象中了。

后据曾经登顶过夜的勇士们讲,现在,“太白积雪六月天”的美景已经难以见到了。山顶融化的雪水,汇聚成几个大小不等的高山湖泊,大爷海(太白池)最为知名。站在拔仙台俯瞰湖面,湖水明净湛蓝,宛若仙女的翡翠饰品遗落在人间,又如人间遥望上苍的天眼。山顶云蒸霞蔚,仙气飘飘,气象万千。太白山被誉为“仙山”,的确名副其实,也名不虚传。冬季,则冰雪封山,银装素裹,登高远望,逶迤蜿蜒的山脊,酷似银龙遨游在云雾间。观览此景,秦岭之所以被尊为“龙脉”,答案不言而喻、比喻形象而又直观。

若问我登太白山有何感,还得引用名言:一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曰“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