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源头久远。最早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只为穿着方便。又有人认为从清朝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旗袍历经桑海,几度浮沉,有辉煌灿烂耀眼,亦有黯淡无光鞭笞。事实明证,旗袍优雅曼妙,几乎每个女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旗袍梦,亦如男人心底红玫瑰白玫瑰情结。《花样年华》主角以少言寡语肢体语言和旗袍多变,将旗袍的爱与情和恩与怨,彰显得栩栩如生。主角扮演者张曼玉更是借此片获得最会穿旗袍,最能把旗袍穿出味道神话的缔造者。
宋美龄对旗袍极为喜欢,她用端庄优雅征服人心,紧要时,匹配雅致谈吐,使重大事件化干戈为玉帛,似乎旗袍有某种超强神力。当一袭旗袍加身的“第一夫人”出现,整个空间亮堂而充满生气。
才女张爱玲对旗袍情有独钟。她说:“爱一个人,就如低在尘埃里。然后尘埃开出花”。这爱情告白,凄婉美丽,清丽奇崛。爱人啊,总是留不得清醒,半分迷糊,半分张狂。再后,二人分开,一别两宽,空余唏嘘。唯独旗袍,她至死不渝,很有“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勇气,留给今人的记忆,她大多以旗袍示人。
曾对旗袍抵触,不是觉得不好,是美妙身材才可匹配的要求,只能望而却步。心却十分向往,甚或对能穿出旗袍韵味的同类些许嫉妒。一度,为了能穿上合体旗袍,自虐式折磨。节食,锻炼,迈开腿,管住嘴,多喝水,岂知旗袍不止需要曼妙身材,更需要韵味里生出的婀娜,多读书,使心灵充盈,心灵美才会外表美。
多少日夜相望,在春意葱茏,蔷薇开得肆意的日子,我战战兢兢迎来人生第一件旗袍。“绿柳风中摆,新荷雨里摇”,那滋味,不在云层,似在空中悠悠。
一袭青花瓷图案,浅蓝,浅绿,淡黄,银白杂糅。想象穿上,如官窑烧煅,精心打磨的极品,必然仪态万千,嘤韵叠叠,不可抑制的喜悦跃上眉间。尽管做了精心准备,忐忑仍阻遏只敢独自对镜顾影。走出去,用外衣遮盖,似新婚小媳妇,羞涩里藏着胆怯。向来对某种诱惑极具抵抗,唯独旗袍诱惑,挡也挡不住,似有一颗超强种子,“刷刷”“霍霍”生长。当穿上的刹那,恍惚回到十里洋场,旗袍如云,灯红、酒绿、霓虹、乐音,此起彼伏。
公园一隅,一群退休大妈,组成的旗袍模特队点亮小城风景。她们个头相差无几,胖瘦适当。穿着大红、大绿、深蓝、深紫的旗袍,伴着悠扬音乐,袅袅娜娜。每个经过的路人,都忍不住频频回头,驻足凝望。她们平均年龄58岁,最小54岁,最大68岁,化了妆,穿上旗袍,迈着齐整步伐,令人忘记年龄,忘记身份,忘记时间。
一些演绎组织邀请她们演出,每到一处都得到热烈欢迎,不亚于明星出场。小城因旗袍,因她们,添了雅致、活力和精气神。一位59岁因老伴去世,几乎抑郁的大妈,自从加入队伍,三高没有了,对生活充满信心。旗袍不只是美的缔造,也是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
穿旗袍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共性,也是女子百年不变钟爱中华传统美德的见证。乍看是美人清扬,细品是如诗如画妖娆雅致,即便人群中不起眼的普通女子,穿上旗袍,顷刻光芒万丈。原来,美人在侧,倾城倾国。
最是一低头的温柔,像莲花不胜温婉的清凉。旗袍是中国独有的精粹,是女子飘逸灵气的包裹,是女人内外盈盈脉脉有情的可爱。小移碎步,轻盈生情,玲玲袅娜,风韵犹存。为它痴,为它狂,为它写意岁月悠悠不变的芳华常存。
女子,因一件旗袍,犹堤岸细柳,清晨花蕊。纤纤腰肢,亦步亦趋,绣扣丝线,回龙生凤,柔曼多姿,恰金玉相称,胜却人间无数。穿上旗袍,凸现别样气质,再有得体话语,整个人蒸腾神秘诱惑。旗袍是一种美的体现,是文化继续传承的延续,是东方女性关于内外兼修真挚的渴求。旗袍是一锅熬制的老汤,愈品,愈有味。
美,可遇而不可求;旗袍,可遇而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