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不逢时,时不与我”来形容阿强也许有些不公。阿强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由于姊妹弟兄比较多,阿强家的生活条件十分困难。阿强家平时基本上没有吃过肉和鸡蛋之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有点腥荤的饺子,有时甚至靠吃野菜度日。自打记事起,阿强就没有添过新衣服,都是哥哥、姐姐们穿旧了、破了的衣服,缝缝补补、由大改小,才成了他的所谓的“新衣服”。在那个年代,生活在姊妹弟兄比较多的家庭,阿强被家人打骂、歧视和“忽略”是常有的事。然而,有一件事使阿强至今难以忘怀、刻骨铭心。每每提及此事,都会使阿强不堪回首,伤心落泪。
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时代的一个夏天。
这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阿强的大姐夫、姐姐带着三岁的小外甥回家省亲。阿强大姐的婆家是市民户口,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中学教师,生活条件比较殷实,家庭比较富裕。阿强的父母看到女婿带着厚礼来走亲戚,感到十分风光、有面子,招待女婿的规格自然要上一个档次。上午,阿强的父亲特意去十余里之外的街上买来了肉、菜,还去商店里灌了几斤纯粮食散酒。阿强的姐夫看到岳父母家倾其所有,热情招待他们,自然非常高兴,得意、自在之情溢于言表。
这天,正好阿强家在村东边的麦场上晒粮食。为了防止别人家的牲口来吃他家晒的粮食,必须要有一个人去看护。阿强心里明白,哥哥、姐姐都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养家,没时间去干这事;弟弟、妹妹们都还小,无法胜任这件事。于是,“看场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阿强的肩上。
过去,由于储存条件落后、简陋,农民们收获了小麦,需要多次翻晒,最后密封在几个土缸里,才算万事大吉。
“看场子”这事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阿强的主要任务是,既要防止谁家的牲口来吃他家的小麦,还要定时或不定时的把小麦翻上几遍,这样才能把小麦晒透、晒干。
夏天的午后,太阳火辣辣的,大地象蒸笼一样。阿强热得十分难受,又渴又饿,但又没办法脱身,只好痛苦地忍受着。这时,有一个邻居过来了,阿强说了很多好话,人家才答应帮他看一会儿,他要去趟厕所,并顺便去邻居家喝点凉水,解解渴。
就这样,也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阿强的二姐终于吃罢饭来了,她说,你饿了吧,快回去吃饭吧,我把麦子收拾收拾。
回到家里,阿强看到大姐、姐夫他们已经走了,桌子上收拾的干干净净。阿强到灶火(厨房)一看,锅里什么也没有,连碗也刷过了。阿强怒气冲冲的问家人,你们咋不给我留一点饭呢?家人们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好像没有阿强这个人存在一样,没有人关心、搭理他,也没有人说句歉意的话。面对家人的冷漠,阿强非常生气,一把抓住几个碗砸在了墙上,哭着哭着跑到他住的地方去了。
看到了这一幕,阿强的母亲非常尴尬,她走到床边安慰阿强说,今天上午只顾忙着招待你姐姐他们,忘了给你送饭,我现在就给你做去。阿强委屈到了极点,竟一声没吭,甚至连看也没看他母亲一眼。
不大一会儿,阿强的母亲把饭做好,端到了阿强的床边,细声细语的说道:“阿强,起来吃饭吧,别哭坏了身子,都是妈不好。” 阿强赌气的翻了个身,脸朝里面,没有搭理他的母亲,也没有心思去吃饭,只是一个劲地哭,这时,阿强母亲也哭了。
接下来,阿强一天都没有吃饭,一直睡在床上,想一阵、哭一阵,哭累了,竟然睡着了,醒了以后继续哭。
再后来,阿强大病了一场,差点丢了性命。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阿强拿着录取通知书,在村里转了一圈。阿强把他考上大学的消息告诉了村子里所有的人,他要让村里所有人知道,我阿强不应该是被忽略的人,我要用事实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村里的人对阿强竖起了大拇指,村子里大人和小孩对阿强刮目相看了。
第二天,阿强的大姐姐和姐夫带着丰厚的礼物前来祝贺阿强考上名牌大学。这天,阿强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但是阿强说的最多的话仍然是耿耿于怀那个物资匮乏的艰苦时代和家庭成员对阿强的不应有的忽略……
若干年后,阿强大学毕业,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遇到了貌若天仙的妻子,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每当回忆起三十年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阿强都是感慨万千,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家人之间多一分关爱,多一分包容,家庭就多一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