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2021-05-17 18:49:46 作者:赵成现 来源:
分享到:

在张村镇杨楼村小学西一百米处的大路南边,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三个红色大字——“红军井”,落款为:邓州市人民政府,公元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三日立。背面碑文镌刻的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杨敬九(1905—1982年)一九五七年三月回乡探亲,正值大旱,乡亲们吃水困难。他主动出资挖此井,解决了乡亲吃水之难,乡亲们将此井称为‘红军井’。为不忘挖井人之功,以示后人永远铭记,特立此碑”。

在杨楼村民的记忆中,“老红军”已经成为对杨敬九的敬称。杨楼人都知道红军井是老红军出资挖的,都知道老红军是一个为人和善的好人。

杨敬九出生于腐朽的清朝末年,1920年春天,不满16岁的杨敬九背井离乡,下河口,闯武汉,流浪过街头,给人帮过短工,在码头扛过麻袋,吃尽了人间苦头。1924年夏,杨敬九在武汉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加入北伐队伍。

1927年8月1日,杨敬九随北伐军叶挺将军的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又随起义军到井冈山与红军会师。1931年9月,杨敬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杨敬九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达陕北。期间,杨敬九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排长、连长,后任军务处协理员。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杨敬九随部队到华北与日寇作战;解放战争期间,又随军南下;1949年11月,在解放重庆的战斗中负重伤。解放后,杨敬九退养在原济南军区,一直到1981年12月27日病逝。

杨敬九同志一生无娶,孤寡一人,但他始终牵挂着生养他的家乡。1957年3月,疗养康复的杨敬九,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终于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故里。

1957年春天,南阳盆地适逢大旱,地处丘陵地段的杨楼村更是人畜断水。为了生存,人们到村北三里外的得子河担水,到南沟地势低的地方找水。杨敬九目睹众乡邻生活之难,就拿出多年的积蓄,找到村干部说,自己愿出资在村里挖一口井,解决村民吃水之难。村里人听说后,拍手称快,立即选定挖井的地方,并组织青壮年劳力挖井。经过五六天的紧张开挖,清澈的泉水从十多米的深井中喷射而出。杨楼人不用再到几里外担水吃了,喝上了清澈的井水。因为杨敬九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村民就商议把这口井定名为“红军井”,以示对杨敬九的敬重。

1957年后,杨敬九多次从山东回家探亲。每次回到村里,只要听说谁家有大灾小难,就慷慨拿出自己的积蓄予以周济。期间,村里有人到山东找杨敬九办事,他都会尽其所能,满足乡邻的需求。

1982年12月27日,积劳成疾的杨敬九在山东济南病逝。杨楼村村民听说后,虽不能亲临现场送老红军最后一程,但还是不约而同聚集在红军井前,祈愿老红军含笑九泉。

2012年春节过后,杨敬九的族人与杨楼村村委会共同努力,把杨敬九以及与其同时代的革命烈士杨学义、杨福生、杨高生的事迹,报经邓州市政府批准,在红军井处立碑纪念,并在杨楼村西南杨敬九的先祖坟墓边修建一处“红军墓”。

红军墓由四块墓碑并列组成。墓碑的南边刻着《七律·长征》诗词,刚劲有力的大字,使慕名而来的后人,知道墓碑是纪念红军战士的。墓碑的北边依次刻着杨学义、杨福生、杨高生、杨敬九同志的生平事迹。

如今,杨楼人民早已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再不会为缺水而发愁,但是,过上幸福生活的杨楼人,每每端起饭碗,就会想起为杨楼人挖井的老红军,就要给下一代讲老红军的故事。

今天,红军井、红军墓已经成为杨楼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杨楼人自觉站在红军井、红军墓前凭吊老红军,告慰老红军。杨楼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到红军井、红军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青少年铭记历史,珍惜幸福,从小立下为祖国奋发学习的雄心壮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