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6日,邓县人民政府组织数万民工在邓县陶岔(今属淅川县)石盘岗举行开工誓师大会,陶岔渠首大会战从此拉开了序幕。
新年过后,邓县每个村的人马都开进工地。桑庄公社安众大队(今属小杨镇)陆新东父子解放前是给地主家做长工的,1948年邓县解放以后,共产党依靠贫下中农闹土革,翻身解放他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当选为安众大队贫农会委员。早在陶岔渠首开工之前,在杨营的幸福渠八角堤等农村水利工地上,陆新东带领安众大队民兵连,就是身先士卒争当先进的典范,后在文化革命初期受到冲击批判,靠边站。到了陶岔渠首工地,陆新东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
赵化道老人曾三次去参加陶岔会战每次半年。讲起来安众大队民兵连渠首会战时期场景,印象最深刻的是连队的四把锹板。每把铁锹的板面宽近一尺、长二尺,重有十来斤。一锹板蹬下去,带土就是几十斤重,蹬完一锹板,装进车里,接着再蹬,使动起来如转动的飞轮。这四把锹板的活儿最累,人们都是争抢着干,但四把铁锹总是被连队干部抢走。几乎每次都在陆新东、冯廷全、冯付胜、赵清秀四个人的手里,前三个人身高魁梧个子大,后者做事干练有劲头。他们以争夺“四把铁锹”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鼓足了连队的干劲。
郑红源谈起陶岔工地上的冯廷全,说:“他穿着一件白洋布大裤衩,早晚裤衩就像泥披子,湿漉漉往下滴水,流的不是水,全是汗。当时都是光脊梁,背上晒得乌黑发亮,汗水从上身流到大裤衩上,浸湿了大裤衩后往下滴呀!”四个锹板挖土装车,六七把铁锨铲土,连里干部争着干重活,其他的人自然是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大家拉车的拉车,推车的推车,或者在车前拉绳子出捎。”
文革初期安众大队在梁宝三家成立民办初中,冯廷克和冯付仓是初中主要授课老师。其初以大队为营时,安众大队民兵营需要征调一个连长,冯廷克就从学校来到陶岔,任八队连长。陶岔渠首会战后期冯廷克和冯廷全搭档带工,最苦最累的是在彭桥的引丹主干渠工地。他俩带头拉土方,车子装得特别大,一车可以拉半方土以上,有千斤重呢。
当时分配给安众大队民兵连的任务是长宽各五十米的渠道开挖,要求深度大概有五米。一个时期,由于后方生产忙,以及打通北寨门和抢修战备公路S335省道安众桥工程,能够排到干渠的人数骤降下来。人数少,任务重,安众大队民兵连一贯是先进,又不能落后别的村庄。所以连队干部冯廷全、冯廷克就和大家加班加点,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保持战斗业绩,保住先进连的荣誉。
安众民兵连党委负责同志就是以四把铁锹,吃亏在前的精神,把整个连队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在陶岔会战的6年中,安众大队各中队青年轮番到民兵连参战,连队继承发扬一贯先进的光辉传统,曾荣获集体一等功,桑庄公社民兵团(后为桑庄公社民兵营)战斗业绩第一名,经陶岔工程总指挥部和邓县革命委员会推荐,荣获国防部授予的南阳地区第一届“四好连队”,并到南阳地委参加了首届南阳地区“四好连队”“五好个人”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