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知邓功绩拾零(下)

2019-03-20 15:14:30 作者:刘德洲 来源:
分享到:

  昌文办学 育人兴才

  范仲淹忧民报国,兼济天下。他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看到了昌文兴教、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早在天圣八年,他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说:“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他在邠州时,曾择地扩建郡学,工程未峻而调任邓州,在邓州撰写了《邠州建学记》。

  范仲淹每到一地,都兴办学校,来到邓州也不例外,积极谋划筹资,整治了百花洲,重修了览秀亭,并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在百花洲畔建花洲书院。

  范仲淹常于公余到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执经讲学,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到百花洲上与民同乐,使此处成为宛南胜景。在这里,范仲淹与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黯等诗酒雅会;同致仕宰相晏珠、光化知军李简夫及当时名士王洙、张去惑等赋诗唱和。

  北宋绍圣二年,出生于邓州的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子承父业知邓州,整修了花洲遗迹,使书院重振声威。元代,花洲书院曾因战火而一度荒废。到了明代花洲书院因全国书院的兴起再次得以修葺,并易名春风书院。嘉靖年间,曾三次重修,嘉靖四十一年,时任汝南道参政的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祭拜祖先。

  创办花洲书院,开邓州千年文运。邓州人贾黯(字直孺)在书院创建的当年便高中状元。清道光二十七年,邓州知州徐柱臣在《重修春风阁碑记》中曰:“贾直孺大魁天下,固证人文之蔚起。要非公之善教,不及此。一时沾化雨、坐春风,接踵而来者,蒸蒸日上。迄今虽人远代隔,而‘春风堂下红香满’之咏,犹啧啧人口于不衰。”

  庆历六年秋,邓州人贾黯以状元及第,回到邓州后拜见家乡的父母官,想向宦海浮沉几十年的范仲淹求得一点做官的窍门,范仲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平生不忘范仲淹的教诲,经常对人说:“吾得于范文正者,平生用之不尽也。”“不欺”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为官态度,也博得了后人的无限敬仰。

  精撰名篇 贯古流今

  范仲淹知邓州时,因为民风淳朴,政事绝简,心情舒畅,故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他写有关邓州的诗文、书信,合起来共有79首(篇),其中,奏章7篇,祭文5篇,墓志4篇,记2篇,序2篇,书信17封,诗词42首。最令人称道的是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完整全面地总结了一生做人之道和为官之本。仅360多字的《岳阳楼记》,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

  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榜进士,做官后又同在御使台为谏官,滕子京因心直口快,上朝言责仁宗皇帝:“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多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因此得罪仁宗,仁宗怒斥他乱言宫闱之事不实,将其贬官出朝,放至凤翔府为知府。庆历改革之际,滕子京又被人弹劾私自动用小金库的资金。范仲淹宁愿辞官为滕子京辩护,但滕子京还是被贬之岳阳为知府。滕子京精明能干,擅长经营之道,来到岳阳后,凭借岳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实业,大搞招商引资,兴建公共设置,兴办学校,一下子推动了岳阳的经济发展,岳阳城内旧貌换新颜,又募得资金重修了岳阳楼。这座楼在当时是过往官员迎进送出的地方,滕子京在楼前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又为遭贬之事愤愤不平,心情十分复杂,寄书一封并附上一幅洞庭秋色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对老友的成功十分高兴,给江南名楼岳阳楼写记,也让身处邓州的他思绪万千。范仲淹的朱姓继父曾经任过洞庭湖畔的安乡县令,他跟随继父在洞庭湖畔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对洞庭湖优美的风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到了站在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想到了滕子京贬官后为治理好岳阳所做的艰苦努力,想到了自己在邓州做地方官的感受,想到了自己为实现理想而遭受挫折,于是,他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这样诞生了。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不但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而且借景抒情,写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要为国尽忠为民分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自己一人的得失为念,而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赤胆忠心跃然纸上。从此,《岳阳楼记》风行千古,受到后人称赞。(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