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一个小村庄,叫“七里店”,据说是因离城七里而得名的。村前一条大河,官称“湍河”,本乡人称之为“七里河”,因此河上的湍河桥,亦称作“七里桥”。
从我记事起,大桥就雄伟地横跨在湍河上,是县府去南阳的必经之路。大桥连拱设计,一共七八孔相连,桥下洪水滚滚,桥上车水马龙,远望颇觉雄伟。桥头碑上刻着:湍河八一大桥,下面注明时间:一九六八年八月一日。据父辈们讲,大桥通车许久,十里八乡还有许多参观者远远跑来,络绎不绝。有些不能行动的老人,让儿孙用架子车拉着,也要一睹大桥的风采。在那个年代,大桥属于一个地标性建筑。桥不甚宽但远远满足了日常通行,马路两侧高出一砖的台阶算作是人行道。栏杆是两根水泥横栏,每隔一段,有规律地设计一块水泥挡板,上面刻着毛主席语录,每一条语录我都读过,如今记得最清的那句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
桥的两头皆为大陡坡,我家乡的这一头习惯称作桥东头,另一端我们叫“河西”。东段一个慢坡下去,两侧有“老光明”的代销点,有肉铺、茶馆,还有一家国营合作社,里面经营着村民常用的油盐酱醋。路在合作社这里稍稍向北转弯,朝南阳方向而去,挨着合作社是一家国营食堂,这一带被我们称为“街上”,是七里店方圆附近的“闹市区”。爷爷就在这地势平缓处开了一间轧面条铺,刚兴起机器轧面条时,周围十来里的人都来这里轧面条,想尝尝面条的味道。时光流转,如今,手擀面又成了饭店的特色美食。爷爷定点给国营食堂供应面条,每到爷爷去送面条时,我便紧紧跟上,基本上每次都能吃上香喷喷的油条。
桥西头是个很长的陡坡,路两侧除了高大的杨树外,无人居住,十分荒凉。桥头下坡处,树立着警示牌子,当时我已经上三年级,走路去县城,我的同学郑铁牛看着牌子高声念道:“前面是脸皮!”小伙伴们大笑起来,原来上面写的是“前面是险坡!”桥头高大的白杨树下,偶尔有一两个卖焦花生的,树高风急,行人稀少,让人感到害怕。这个坡又陡又长,交通事故出过不少,最惨的一次死了好几个学生。邻村孩子们晚上去河西看电影归来,一辆大型拖拉机上坡快到坡顶时,拖车脱落,巨大的拖车失去牵引,轰隆隆滑下来,将毫无防备的孩子们卷入车底,这次事故一下子夺去了六个孩子的生命。此事轰动很久、很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车流人流极速加大,行人、自行车、汽车使大桥日益拥挤起来,有时大桥会堵塞半天。
我高中时常回家住宿,上完晚自习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从二高步行回家,大桥上空无一人,冷风阵阵,唯一能看到的是村里闪烁着的几点灯火,间或听到一两声狗的吠叫,我攥紧拳头,在大桥的人行道上跑步冲过,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感觉头皮一阵阵地发麻。
时代发展了,大桥愈发显得破旧,变得拥挤了,并出现了裂缝,被标示为“险桥”。后来,大桥终于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新桥横架东西,宽阔实用。
夏日河岸的树荫下,曾见有人在写生。习作者支起画夹,盯着大桥,一笔一笔认真地勾勒,一会儿,大桥的轮廓就出来了,再在河道的位置上简单描绘几下,一条美丽的七里河便生动地荡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