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似乎来得早,五一刚过,气温就一下子飙升到30多摄氏度,灼目的太阳毫不吝啬的洒下一片金光,染黄了万顷麦田,饱满的粒穗压弯了麦秆,阵风吹来,麦浪起伏,久久难息。
然而未等热浪烘热整个空间,温度却又降下来,很快恢复了往昔的清凉,变得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遍野的小麦经过了骄阳的曝晒,籽粒更加紧实,微风吹过,一片沙沙作响,似乎在提醒人们到了归仓的时刻。
路边待命的大型收割机终于出发了,它铆足了干劲,日收百亩,以排山倒海之势,只两天工夫,万顷麦田便颗粒归仓,秸秆归田了。
如今的麦收真是恢宏而简洁,田野里除了几台忙碌的收割机,就只有地头寥寥的几人。摒弃了劳作的艰辛,却依然享受收获的喜悦。这就是新时代的麦收,完全不同于我儿时的经历。
儿时的麦收庄严而隆重,就连学校都要放假,假期两周,称之“麦假”。
那时的麦收大约要历时半月之久,割麦前要先准备麦场。一般的麦场都是几家合用,房前屋后的大片空地,经过均匀地犁耙、平整、洒水、阴干、碾压,变得平滑坚实;镰刀、草绳、铁叉、扬锨、麻袋、草帽等,麦收用具要准备得一应俱全。
算着节气,掐着日子,终手要收割了。镰刀磨得锃亮,绳浸得韧软,到了麦地,家家精神抖擞,士气高昂,有的负责割麦、装车;有的负责收集、捆扎。小孩子也不闲着,负责分配草绳,却干不了多久,转眼就纠集成伙,溜到地头儿的小水沟里捞蝌蚪、抓泥鳅去了。
麦田里一片热火朝天,人人争先恐后,个个汗流浃背。田间地头歇歇脚,喝口水,吸袋烟,估算着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洋溢着满足。能不乐吗?这就是收获,是一年来一家老小幸福愿望的实现。
割倒的小麦运送到麦场,早早运到的,被蓬蓬松松地摊铺开来,正午的阳光热辣辣地抚摸着每一棵麦穗,静悄悄的晒麦场上,似乎能听得到麦粒脱离麦壳的炸裂声。晚运到的则被暂时堆积在场边,等着下一轮的晾晒,整个空间充盈着青草的气味和淡淡的麦香。
当阳光褪去了炙热,经过晾晒的麦子便可以碾压了。晾晒充分的小麦,麦粒干实,可以直接入囤储存,拖拉机带着石磙,轰隆隆地绕着场地运转,脚下的地面似乎都在震颤。那个开拖拉机的人,成了我们艳羡的焦点,坐在拖拉机上绕几圈,成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奢盼。
当蓬松的麦秸被碾压后,拖拉机便转到另一家,碾压后的麦秸马上被等候的人们用铁叉翻扬蓬松,以便进行再一次碾压,直到所有的麦秸下留下厚厚的金黄麦粒。
褪去余晖的麦场上依旧热闹,守麦的人聚坐在一起,沐浴着晚风,享受着夏日的清凉,讨论着各家的产量,盘算着下一步的秋种……孩子们玩捉迷藏,爬麦垛,争论着月亮到底跟着谁跑,躺在余温未尽的麦场上,数眨眼的星星。
清月西移,兴奋的人们终于疲惫地睡去,静悄悄的麦场里,鼾声阵阵,月光似水,落地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