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月 九

2019-11-04 15:59:04 作者:赵成现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农历九月九恰逢二九重合,又因“九”是阳数,因此自汉代以来称作重阳节。九月九这一天是登高赏菊的日子,也是敬老的日子,还是下雨的日子。

  关于九月九登高的习俗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进入九月就出来吃人。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温魔就能填饱肚子。可以说,汝河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这一年九月,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尊敬的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不负众望,废寝忘食,苦练出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就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桓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众乡亲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直扑桓景生活的村庄,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桓景砍下瘟魔的头颅祭奠了父母与村中其他被瘟魔夺去性命的乡邻,以告慰父母和众乡邻在天之灵。从此,每年九月九日,各地百姓都要登高赏菊,躲瘟避灾,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另一位唐朝诗人孟浩然也在《过故人庄》中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在唐朝以前就流行民间。今天,到了九月九这一天,还有人登山望远看菊花,特别是一些老人,三五成群登上小山头,检验一下自己的体力,眺望秋天的美景,尽享人间天伦之乐。

  九月九敬老的风俗在家乡盛行不断,不只因为“九”是最大的数字,而且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有长久之意,代表着人的年龄能够天长地久。你看,九月九这一天早上,人们就忙着割韭菜包饺子,因为九月的韭菜是最后一茬,并且有“花下藕,苔下韭”一说,意思是说正在开花的莲藕最脆,正在出韭花的韭菜最香、最好吃。等到中午饺子煮好,儿女亲自端给父母一碗饺子,敬一杯好酒,希望父母活过九十九,活个长命百岁。是啊,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能使父母健康长寿,颐养天年是儿女最大的心愿。

  在家乡,九月九还是人们祈求老天爷下雨的日子。因为九月是播种冬小麦的时节,种子落地就急需一场秋雨滋润,然后发芽生节,储存生命力,等待来年春天茁壮成长;所以农民们积累了一句经得起检验的农谚:“初九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意思是说九月九这天不下雨,就看九月十三下不下,如果九月十三还不下雨,那么一个冬天就可能没有雨了。这也是在提醒农民不要一味靠天吃饭,该抗旱还是需要抗旱的,不要让落地的种子坏在地里,耽误了来年的丰收。

  九月九来了,找点空闲,陪父母吃顿饭;九月九这一天,放下忙碌的工作,给父母说说话。

  九月九,一个上千年的传统文化节日,一个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好日子,希望这种传统能够源远流长,永不停息。

  还是以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来作为结尾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