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任说起

2020-07-28 16:55:21 作者:李 林 来源:
分享到:

信:字典解释:诚实、不欺骗。信任:就是相信,敢于托付。信赖:信任并依靠。

人生最高层次的满足,不是锦衣玉食,也不是前呼后拥,而是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对一个人的信任,就是对这个人格的看重和价值的肯定。因此,人们交往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就是信任。

偶翻清代野史轶事,读到一则关于蔡璘重诺责的故事。这位蔡先生是吴县生意人,当时以重诺责和敦风义著称。有位朋友把千金寄存在他家中“不立券”,没有任何手续。但没多久这位朋友病故,“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非但不收这笔钱,这位公子还说出一番话来:“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不平白无故接受千金之资,也是极有风骨的奇人。蔡璘一听乐了,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辛辇而致之,把钱全部还给了朋友的儿子。

百姓故事,区区小民之善行,亦不失为崇高。讲信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人讲仁、义、礼、智、信。前四个道德准则都很好,但若失去了“信”的支撑,恐怕这一道德框架会处于失衡状态。所以,“信”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是一个很光彩的字眼。有信,始可言誉;无信,则无誉。守信,方可服人;失信,便无以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信”是内核。我个人的理解是诚实不欺,履行诺言。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丈夫立身,言而有信……说人话,干人事,就是有信、守信;不说人话,不干人事,或说人话,不干人事,则是无信、背信。可见,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都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孔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的就是这一点。比如,许愿了,承诺了,订约了,起誓了,你就得还愿、践诺、守信、遵誓;不还、不践、不守、不遵、说话不算数,言而无信,就会失去信任,从此,谁也不愿和你打交道。

5464公里长的黄河,水流湍急,明洪武年间,在宋国公冯胜指挥下,总算在兰州架起了一座浮桥,便利商旅通行。

1907年,清政府斥资36万两白银,将浮桥改建成了全钢铁大桥。当年承建此桥的是德国泰来洋行,承诺80年质量不变。

83年后的1990年,泰来洋行的工程技术监测组来到兰州,经认真检查,桥梁完好无损。为延长桥的寿命,他们建议给桥加上弧形拱架,以增强桥身的力度。检修后的黄河第一桥,更为雄伟壮观。

上海有座外白渡桥,此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也是中国唯一留存的桁架结构式桥型。和黄河第一桥一样也架于1907年,也耗资36万两白银,当年设计此桥的英国霍华思公司,曾经承诺此桥可使用100年。

百年后的2007年,霍华思公司的信函上海市政工程局。信中提醒,此桥100年使用期限已到,请注意维修和保养,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板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随信而来的还有百年前设计此桥的成套资料,图纸全部用手工绘制,工单上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符号,都标得清清楚楚;设计师、审核员、核对员、绘图人的姓名都写得一目了然。

正是由于霍华思公司的提醒,上海有关部门意识到外白渡桥已是“百岁高龄的垂垂老者”,于是对它做了全面的体检和维修。

经过漫长的百年,两家公司的当事人早已长古。中国更是无人记得当时的承诺,但是尽管公司几经风雨,机构几经变化,人事几经更迭,只要公司还在,诚信就在。

信任是无价之宝,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精神营养,需倍加珍爱。信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善于信任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能不能信任人,是对一个人的人品和智慧的检验,而让信任重返人们心中,则需要当政者引领,更需全民践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