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下午,城区四初中骆志成名师工作室内,张学亮、王光海和我聚精会神,聆听张宗成老师的谈话。望着和蔼可亲,思路清晰,谈笑风生的张老师,我陷入了回忆,回想起与人生路上的“贵人”张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
1994年初夏的一天,在原邓县教育局招待所,我和张主任第一次见面。初涉讲台,我把他视为“偶像”。乍一见,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十分忐忑,不知该怎么开口。见我“犯怵”,他让座寒暄,拉家常,使我紧张的心情得以缓解,我趁机请教年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张主任微微一笑:“第一要专注,专注教学;第二要读书,读专业的报刊杂志;第三,要养成独立理性思考的习惯……”一下子,我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随后的语文教学,我一步一步实践张老师的“法宝”。当年10月,在南阳市初中语文研讨会上,我数易其稿执教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受到好评。
1996年中考前一个月,张老师受陈红波校长邀请,到四初中对毕业班进行中考语文备考专题讲座,我得以和他第二次见面。他作报告,不摆“花架子”,很接“地气”,语调平和,满溢着谦虚博学之气;他的报告提要钩玄,简明扼要,操作性强。如讲作文教学,他要求考前搜集“感恩、感动、感激”的素材,介绍考场应变的几个绝招……听着听着,困扰我教学的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
第三次和张主任相见,是1996年邓州市教师基本功大赛期间,作为评委团的他上示范课,那天,张老师执教朱德元帅的名篇《回忆我的母亲》,他践行长文短教,将文章分为“在母亲身边时”和“离开母亲之后”两部分,详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一部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一部分讲完,一节课只剩三分钟,这下可咋办,在座听课者无不揪心,不料他轻轻一句:“请同学们课下运用老师教的阅读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峰回路转,令听课的老师们赞叹不已。
那以后,见面机会不多,但关于他的喜讯不断:他的论文《给鲁庄公翻案》作为河南省20年教改代表性成果入选《中学语文教学》;他参与《名师文言课堂》《初中语文基础训练》和《初中语文复习》等书籍编写工作,为河南省中招题库提供了多套试题;出版教学专著《作文新视角》《阅读新视角》和《读写新视角》,这三本书被当做读写工具书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再后来,受聘为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被评为河南省特级教师……我认为这些对于他是实至名归。他从教43年,把满腔的热情献给农村的师生,把勤劳和智慧融入三尺讲台和爬格子中,在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守望初心、寻找“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职业幸福。
2011年,邓州市语文教师暑期培训,教体局抓师训的局长点将张老师负责具体实施。他定下了详尽的培训方案,围绕“内挖潜力,外聘专家”开展活动。域内,他安排我执教《图文转换》,雷静执教《关雎》,相互评课;张老师、周江和翟文杰等作专题报告。域外,聘请知名教授聂振弢、南阳市中考命题专家杨慧慈作报告。每场培训结束,都出现了学员“围攻”“盘问”授课教师的喜人场景,在系统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3年底,张老师从乡业务主任岗位上退休,市教体局、市进修学校特聘其为市“三名工作总室”负责人和《邓州师训》主编。他本着“实践催生教育名家、壮大名师队伍、助推年轻新秀、提高教师素质”的宗旨,依据“课标意识、能力意识、效率意识、问题意识”,努力完成“引领学习、推动研究、强化服务、促进交流”的工作任务,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高中,举办了大小300余场主题教研活动,每到一处均受到一线教师欢迎。
与此同时,在他的推动下,共成立十二个“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在他的悉心扶助、精心指导下,一大批青年才俊迅速成长。这其中,有“中原名师”张雅和二十多个河南省名师,有的甚至走向省外。毫不夸张地说,“三名工作室”开创了河南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先河。2015年9月,在河南省县级教师教育培训经验交流会上,与会领导和教师纷纷参观邓州市“三名工作总室”,索要各种资料。
2016年秋,张老师离开“三名工作室”之后,从教育圈拓展到文化圈,先后参与关工委《家长之友》报的编辑工作,编审了近十本专业书籍,出版了《做事真好》和《写作真好》等专著。
无论身处何地,张宗成老师都能做出不凡的成绩,原因何在?我想,这与他“初心不改、与时俱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有关,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在教育系统内外有巨大的影响力。张老师的创新理念、担当使命的人生态度,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成为不竭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