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堤寺村的“堤”和“寺”

2020-04-30 09:11:56 作者:王林森 来源:
分享到:

隔堤寺村隐于杏山之南麓,为群山所怀抱。奇的是村中民居以石片干垒成屋、叠起院落。

2012年12月,隔堤寺村清代石屋群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是杏山传统文化村落建设中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到过“隔堤寺村”的游者因看不到村名中的“堤”,多疑惑“隔堤寺村”无“堤”,或臆想“以山为垣,成阻断此地与彼地之堤”。然而隔堤寺村原是有堤的。

隔堤寺村的“堤”

由邓州市地名办公室编撰,1991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邓州市地名志》据明嘉靖《隔堤寺碑》载:“(隔提寺村)南部东、西两山间有土石堤”。

实地查看隔堤寺村所处地理位置,其北有朱连山东西横亘,东、西有南北走向山峰夹峙,东山怪石林立,西山坡度平缓,聚落沿西山延伸。村民于村庄之前就地取材用土石筑堤,即可阻断山洪,也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起到保护村庄的作用。

隔堤寺原名“五龙庙”

《河南省邓州市地名志》记有:“(隔提寺村)北侧西山腰有五龙庙,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70年)改建为寺,名隔堤寺”。

隔堤寺原名五龙庙。在我国以五龙庙命名的庙宇很多。在南阳盆地现存的就有方城、镇平、新野、西峡等地的五龙庙。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神州大地连年大旱,百姓深受其苦、生计无着。五台山上的文殊菩萨为解民于倒悬,就从东海龙官借来了歇龙石置于五台山道场。一时间天降甘霖,涧涌青泉,地生嘉禾,草长花开。但是东海龙宫却闹翻了天,原来这歇龙石能大能小,卧于其上冬暖夏凉、安眠养神,是东海龙王五个爱子云游归来的歇脚之处。这一天五个龙子归来,没见到宝石,顿时闹得翻江倒海。脾气最暴、本领最大的五龙子怒出东海,腾云驾雾找文殊菩萨理论斗法,结果被文殊菩萨点化并收为座下弟子,委他为五龙之首,统管民间布云播雨之事。老百姓为感激文殊菩萨和五位龙子,于各地建起庙宇供奉五龙,称作“五龙庙”。因五龙兄弟勤劳任事,惩恶扬善,便成了善男信女们心目中有求必应的神龙。

隔堤寺村北侧西山原有的山洞就成为五龙兄弟到杏山行雨之时的歇脚处,称五龙洞。却有恶龙乘五龙兄弟不在杏山之时匿迹于此伤人,被五龙兄弟处死。隔堤寺村民为永保一方平安,就在五龙洞旁边建五龙庙供奉五龙兄弟。因庙在村南土石堤外,在元代至元年间重建后就称作隔堤寺了。以寺名村,隔堤寺村名的来历就清楚了。

“富在深山”

隔堤寺村中的院落扁石为墙,屋脊瓦当。采风采光的窗户多用整块石头雕刻,状若铜钱,或田字格相连,其中也有刻出花卉纹饰的。有四合小院,也有主房和偏房构成的院子,殷实的人家石砌门楼自是气派;一般的住户以竹木或铁条为栅。院落间的石墙随着院子的地势而高高低低或高或矮。也有三间主房同着一间或两门偏房敞亮亮的对着村道或前舍。其间最古老的建筑有380多年的历史。

细考村中的两处住宅,可知旧时的石屋村中是有“富人”的。一处是村口层楼耸起的张家院落。原是四合院,主房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张家极盛时养有马帮队,拴马的石桩就有26个。

另一处在村中,有一朝南简陋的石砌楼门低矮而残破,一排五六间狭窄的单间相连的石屋,朝向西面一倒塌院落的东山墙,尽头有废弃的石垒厕所。其中一间木门洞开,中有木制的圆形粮仓,和铁犁等农具。同行者分析:这当是主人雇佣长工或短工集中住宿的工房。即可通于主人院落,又单独成院,为管理的便利。

养得起马帮,或雇得起佣工并建立有供其居住的偏院,由此看来石屋村中是有“富”人的。

“富在深山有远亲”,当年车来马往,人欢马闹,自会有一番热闹景象。

从村中走向村口,沿水泥硬化的山道前行百米,一座四柱牌坊高大耸立,为青山增色不少。转到正面,见上书“隔堤寺”三个金色大字,中间两根立柱上的对联——“丹江归源无双地,渠首遥望第一山”——很是大气。

遥想数百年来,在山林幽处,有这一处石筑景观,朝晖夕阴,春燕夏蝉,秋霜冬雪间有雄鸡啼于晨,有牧牛归于暮,野有黄发荷锄,路有垂髫嬉闹,是仙人居处,为人间之奇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