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会战展馆散记

2020-05-18 11:00:00 作者:刘德洲 来源:
分享到:

一个风和日丽、花红柳绿的上午,我慕名来到邓州市杏山旅游开发区韩营村,走进厚重凝练、图文并茂的渠首会战展览馆,亲身感受伟大的渠首精神。

展览馆坐北朝南,大门朝西,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者匠心独具,按时间顺序划分十个单元,系统地展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邓县10万民工开挖渠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乐章。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伟大决策”第一单元,迎面墙上,毛泽东主席坐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画像,映入我的眼帘。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以诗人的浪漫、政治家的胆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视察长江时,再次问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毛主席一边说,一边用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一带。

“勇于担当”第二单元,在解说员的讲解中,游客明白了两件大事:一是邓县派出一万多民工和100多名国家干部,参与了1958年9月丹江口水库枢纽大坝施工;二是邓县主动为国分忧,积极承担南水北调渠首和引丹工程的建设任务。当时,中央财政十分困难,只给河南划拨500万元,算来算去,每位民工每天只能补助一毛二分钱。上级领导征求邓县意见:“给钱这么少,你们干不干?”当时的邓县领导慷慨表态:“给钱干,不给钱也干!”

第三单元“饮马丹汉”,一位曾经参加过渠首会战的老领导介绍说:“邓县为了庄严的承诺,在国家资金尚未到位和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修筑了九重和彭桥两条到渠首的主公路,主干道50多华里,次干道45华里,搭建工棚5000多间,修筑桥涵20多座,并建起了粮库、煤场、供销社、医疗室、简易汽车站等公用设施。1969年元月,邓县数万民工大军拉着装满柴草、被褥、粮面等,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奔向渠首工程所在地——邓县九重公社陶岔村。”

第四单元是“艰苦创业”,当年民工面临极其艰难的“吃、住、行”问题,让我感慨万千。民工初到陶岔,遇上冰天雪地,从老家带来的一点粮食和柴草根本不够用,外面的援助又送不进来,大家只好每天只吃两顿饭,主粮是红薯面,吃得许多人胃酸犯病。水井不够用,民工们只好挖土坑找水吃。遇到大雨,不少土坑里面接的雨水,不仅成了黄泥汤,而且飘了一层人畜粪便。整个民工营地,流传着诙谐的顺口溜:“喝黄水,尿黄尿,顿顿吃的‘狼戴帽’”。民工住的工棚,大都是挖土夯的地基,周围用高粱箔糊上泥土作墙,上面用荒草苫顶,低、窄、潮、湿、不牢固,所有人一律打地铺。当时渠首所在地陶岔,属于邓县的边远浅山区,交通闭塞,地瘠民贫,民工往来只能靠两条腿走路。

最震撼的应属第五单元“三山会战”,紧靠北面的墙壁上,挂着我市著名画家吕中田先生的一幅场面宏大、气壮山河的油画:邓县民工举着红旗,精神抖擞,车拉肩挑,开挖渠首。数不完的民工,露出瘦骨嶙峋的脊梁;看不尽的拉车,荡起遮天蔽日的灰尘。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视察工地,见状伸出大拇指夸赞:“了不起!”油画旁边,有几行文字深深地刺疼了我的眼睛:“在英勇奋战的同时,邓县民工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6年间,有141位烈士长眠在工地上,另有2287位民工在渠首工程建设中因公致残。”

“踊跃支前”是第六单元主体内容。反映邓县人民节衣缩食、大力支援一线民工的感人故事。在邓县近六百个行政村通往渠首的大道上,牛车拉、人力车送物资的景象,如同当年淮海战役支前的民工一样,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跟着讲解员来到第七单元,他介绍这个单元着重体现“大胆创新”四个字。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建设者们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研制了第一代爬坡器、第二代爬坡器和第三代爬坡器,每创新一次,都给生产力带来了质的飞跃;自己发明“飞车术”,大大提高了空车下坡速度;巧放“神仙土”,民工们将开挖面劈成陡岸,下边土掏空,上边浇水向下渗,形成离土,离下一批土,足可装几十车甚至几百车。

第八单元选取一群鲜活的实例,生动地向游客介绍了很多奋战在渠首工地的各级干部、技术人员率先垂范的感人故事。他们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几个从渠首工地走出来的老领导,站在“欢腾时刻”的第九个单元里,面对昔日的一个个熟悉的画面,顿时热泪盈眶,情绪激动,有的禁不住用手抹泪。1974年8月16日,渠首闸和引丹灌溉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六万群众云集三山脚下,登上渠首大坝,看着滔滔不绝的丹江水,汹涌奔泻,哗哗北上,大家激情满怀,欢呼跳跃。

最后一个单元从邓县无偿对外划拨土地、接纳移民、关停企业等方面,展示了邓县人民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走出展览馆,站在门前的广场上,回忆着当年工地上的一份份文件、一张张报纸、一个个奖状,目睹着眼前当年民工们使用过的各种工具,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诞生,祖国召唤了邓县一批敢打敢拼的血性汉子,完成了一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练就了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群体,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渠首壮歌。邓州人民创造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渠首精神,必将铭刻史册、流芳万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