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王庄·河里胡·稀饭岗

2020-07-16 15:21:51 作者:尚廷普 来源:
分享到:

陶营镇西南部曾有一个名叫盆王庄的特殊地方,盆王庄也就是现在的高李村。几十年前,人们还习惯叫它盆王庄,所谓的盆王指的就是汉朝时一步登天的放牛娃刘盆子。当地流传,盆王庄乃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之处,又传说王莽新朝末年,刘盆子曾驻军于此,后称盆王庄。如今的高李村到底有没有与刘盆子有关的故事呢?

高李村南边有一个马场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盆子曾在此练兵养马,自然少不了跑马场,从此就留下一个叫“马场”的村名。那附近的王家(营)有人说是当年盆王的花园所在地,南岗则为盆王的住址。据《后汉书·刘盆子列传》记载,刘盆子被立为帝是在陕西华县与长安之间,也就是说,刘盆子不一定经过邓地,即使当年刘盆子路过邓境,那时的刘盆子还是个军中的放牛娃(14岁),他怎么可能拥有跑马场和花园呢?看来,刘盆子在邓地立为帝,并且有盆王的跑马场、花园之说,大概是后人附会的产物,不过这些倒不影响当地广为流传着盆王、跑马场之类传说的热度,也许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史料的真实。

1957年邓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这里不仅有汉墓冢八座,而且还有汉陶片、汉砖、汉井等。

高李村的稀饭岗自然村,最初没有几户人家居住,连一个正规的地名也没有,可是此地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不仅处在宛县、涅阳、穰县、阴县一线的中间要道上,而且还位于穰县、朝阳、山都、阴县、酇国、均县等古县国的中心地带。

不知何时起,岗地有人搭建起窝棚,居住下来。随着过往行人渐渐增多,有人便在路旁,找几根木棍,割几捆芭茅,为过往行人提供临时歇脚的地方,后来又有热心的村民免费提供茶水,那些路过的人都能免费喝上一口。

大概在民国初,本地一王姓人士在此提供一些简单的稀粥,稀粥当地人都叫稀饭,起初不要钱,大概是过路行人感觉都不容易,就多多少少撇俩成本费,一来二去这里也就被人们喊作稀饭岗了。

今天的稀饭岗村内已有汤、胡、高、李、郝、王等姓氏居住,不管他们的祖先迁此居住时间早晚,问起家乡这些故事,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一脸茫然。

历史总是充满着神秘和不确定性,在传诵中也许走了样,也许该否定的否定,该肯定的肯定,可是面对爱憎分明的质朴村民,又需要否定什么呢?

地灵而人杰,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使后来的高李村在不同时代都出现了经济、文化、教育的兴盛,也定会使后来的高李村人才辈出。

说到高李的人才,当地的村民还特意提到了近代的名人——中共地下党员高从定。那个年代,“地下党”是一支秘密潜伏在敌占区的赤色力量,在极为险恶的条件下,与凶残的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发挥着共产党员的重要作用。为了特殊的事业,有时他们又不得不隐姓埋名。在那血雨腥风的时刻,来自邓州的地下共产党人高从定从没退缩过,义无反顾地站到了革命的最前沿。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反动政府曾悬赏一千大洋要取高从定的人头,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高从定接到指令,需马上秘密奔赴贵州,到达后他不等不靠,主动联系失散的党员坚持革命,开展斗争。在革命处于最危险的困难时期,高从定和他的战友们,凭着对党的一腔赤诚和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主动担负起一方革命的重任,历经坎坷,初衷不改。据说,去贵州前,高从定还在信阳上学,已是两个儿女的父亲,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临走前没能给妻儿们交代一声,这也许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和误解,但他却用生命抒写了无悔,也为高李村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富于传奇的红色记忆。

在高李村的名人谱中,自然也会使人想到高李村河里胡的清末进士——胡宾周的故事:胡宾周,字恪三,号萸溪,清道光十八年出生。据说胡宾周出身贫寒,家里一日三餐都是让人头大的事,对于胡宾周而言,去学堂读书自然就成了奢谈。

年少的胡宾周日常的主要任务绝不是背着书包上学堂,而是挎着篮子去野外、上河边、到沟坎上去,帮着家里捡拾烧锅用的柴火,为家里喂养的猪羊割草采料。胡宾周家南边不远处就是柴草丰茂的排子河,他没少来这排子河边。割草拾柴虽说是主要的任务,可吸引胡宾周的还有排子河南岸的砖潭寺,以及砖潭寺旁学堂所传出来的读书声。

胡宾周往往在捡柴割草间隙,常偷偷地溜到书院外,踮着脚尖听着学堂内先生讲、学生们诵。一天,正在专心偷听的胡宾周被先生发现了,先生便叫住了他,经过一番盘问,先生发现胡宾周很有天赋,聪明十足,于是就到胡宾周家里劝说其父母同意孩子去读书。在先生的爱怜和培育下,胡宾周学有所成。后来,胡宾周考取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第三甲一百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胡宾周中了进士后,曾在多地任职,还做了直隶候补道台。胡宾周已成为历史人物,也成了高李村后人的励志榜样。

虽然历史的车轮碾碎了滚滚红尘,淹没了多少历史遗存,然而这里却实实在在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高李村内,原来的高家祠堂早已成为了人们的回忆,只有祠堂所仅留的两通石碑还在乱草丛中竖立着,因岁月风雨侵蚀,已使它上面的字迹很难辨认出来。

如何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要素得以保护?如何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挖掘发扬?如何为后人守住历史文化的根脉与灵魂?如何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后人记住历史留住自豪?这些,恐怕是高李村后人需要长久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