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花洲书院的东北角,有一座造型奇特的亭子,名为“双忠亭”,“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的楹联和“双忠”二字,令后人追忆邓州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两位忠烈名将—张巡、铁铉。
公元708年的一天,平凡得像我们经历的每一个平静日子一样,在彭桥镇寺北张村,一个婴儿降生了,它就是后来的中唐名将—张巡。
少小的张巡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唐开元末年中进士,历任清河县(今河北清河县)令和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两脚沾满了泥土,治绩赢得口碑。清河县任期届满,还京述职,贵妃杨玉环堂兄杨国忠劝张巡投靠杨氏,张巡不为所动。张巡任职真源县前,地头蛇华南金,平时左右官府,百姓深受其害,民间广为流传“南金的口,官府的手”的说法。张巡一到任,依法捕杀华南金,县民无不拍手称快。
张巡认认真真做事时,一场措手不及的安史之乱,改变了命运。
天宝十五年,叛军一路摧城拔寨,很快拿下洛阳,立国“大燕”。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后,又逼属下张巡为长史,并让他向西接应燕军。平生以忠义自许的张巡,摸摸身上的铠甲,拭拭手中的长枪,在轩辕黄帝祠内重重地扣了几个响头,紧咬牙关,率领千余吏民进驻雍丘。令狐潮率叛军四万之众包围雍丘,张巡率众与敌周旋,每战必胜,斩敌数千。
此时,敌将杨朝宗又率步骑两万,突袭宁陵,企图断绝张巡粮道。谙熟兵法的张巡一边主动带兵退守宁陵,一边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商退敌之策,派骁将南霁云、雷万春率兵出其不意攻击叛军,迫使杨朝宗连夜逃走。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将尹子琦带兵十三万,围攻睢阳。张巡命大将廉坦守宁陵,亲率精锐直达睢阳,与许远及城父县(今安徽亳县东南)县令姚訚等合守睢阳。许远自认为能力不及张巡,请求张巡掌管军事,全权指挥。
张巡苦守睢阳孤城十月余,前前后后历经大小四百余战,斩杀叛兵十余万,终因外援不至,粮尽草绝,城陷被俘。张巡至死不屈,最后以身殉国,身首支离,时年四十九岁。
邓州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韧性忠义,1366年1月6日生于河南省邓州铁家营的铁铉,是继张巡后邓州又一杰出的忠义之士。
在国子监读书时的铁铉,便因熟通经史,机智聪灵,临事不苟,奏对详明,被朱元璋视为栋梁之材,赐字 “鼎石”。
铁铉在那场叔侄间的权斗中,忠于正统的建文帝朱允炆,不屈于一心夺权的朱棣,惨遭割耳削鼻,油烹尸骨。
明太祖朱元璋刚咽气,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即位,不久,时为惠帝的朱允炆采纳身边大臣的建议,通过削藩、消减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给了早有觊觎皇位的朱棣起兵的借口。
当时铁铉正驻守济南府,很快燕王的兵马已到,包围了济南。朱棣认为济南可不战而下,命人劝降。可劝降不成,朱棣下令攻城。
三个月未攻下济南,朱棣阴谋掘开黄河大堤,准备引水灌城。
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诈降,决定诱杀朱棣,待朱棣进城门,以门拱上的千斤铁闸砸烂朱棣坐骑马头,知道中计的朱棣换马折回,幸免一死。
相持期间,铁铉又招募壮士,出奇兵,袭扰燕军。燕王计无所出,接受姚广孝的进言,回北平再图后举。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以燕王朱棣胜利而告终。
登上皇位的朱棣,恼羞成怒,命人将铁铉押赴南京,割下耳朵、鼻子塞到铁铉的嘴里,让他吃掉。后将其凌迟处死,终年三十七岁。
他们,留给后人的就是大写的“忠义气节”!
张巡铁铉选择的是一种让人须仰视才见的操守,是凛然而不可犯的铁骨丹心!
今天我们,只需客观冷静地去审视那段风云历史,只需明白在他们身处的那个年代,他们坚持了所应坚持的最高理想。
倏然,岁月匆匆,张巡、铁铉的故事早已留在了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