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敬先辈情结的民族。在华夏民族千年文化中,“敬天法祖”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教义之一。
对先辈的崇敬牢牢贯穿了千年的文明历史,渗透于人们的骨髓。先辈们用丰富的体裁,给后人留下了珍贵丰富的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继承发扬。
黄利观(1835年—1880年),字宾甫,号竹人,生于现汲滩镇黄庄村一个名门书香之家。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颖悟超人。童年入私塾,得益于教书有方的林老先生。幼年就熟悉八股文,通读《四书》《五经》;少年能精读《周礼》《史记》《文选》等。1850年(庚戌道光三十年),童生乡试,17岁列入优等秀才。1861年(辛酉咸丰十一年),27岁取中举为“贡士”。1862年(壬戌同治元年),朝考一等授七品入京任职户部主政。1871年(辛未同治十年)36岁时,通过会试、复试和殿试,考取进士二甲(120名中位列第二名),取进士出身;同年,又经过朝考和散馆考试,赐为翰林院庶吉士(详见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实录三百十》)。1876年(丙子光绪二年)授任兵部主事。1879年(己卯光绪五年),在升职考试期,突感臂膀疼痛,归乡养病。1880年(庚辰光绪六年),戊辰日(五月初一,即6月8日)病逝于家中,享年46岁。入京任职17年,黄利观忧国忧民,心怀苍生,为民谋福,朝野上下因他未能及第或重职授任感到惋惜。皇上赐有《望重乡里》匾额。在家乡黄氏祠堂、南坟园和村宅地立有旗杆,大院门上方,悬挂《太师第》字匾。
通观黄利观的有关记载资料,和探访中所获信息,我认为,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其实是一种历史深处的乡愁,是耕读传家的法宝。最初的黄氏家族,租地耕种,延续着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春种、施肥、浇灌、锄草;秋收、打场、肩挑、车拉,冬藏。省吃俭用积累财富,生活一旦殷实,请先生、办私塾,使农耕生活迈上新台阶。“耕读传家”,良好的家风,耳濡目染,黄利观自然受到私塾林老先生的严要求、精施教。最终,27岁中举为“贡士”入京任职,走出家门,在京城开阔了视野,更加提升了精神境界。根据《民国重修邓州志·碑表》和《黄利观之墓碑文》的记述,他继承家训、族风,留下的精神遗产很多。在治学方面有“旧雨三年精华碧,独灯五夜眼常青”的劲头;文章写作在气势上下功夫,注意详略得当,自辟蹊径;持家教子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不可有多余之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忌奢华,尚俭;交往重情轻物,择良师益友以求教;修养上“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尤其强调“常将勤补拙,勿以刻为能”。清末官场,腐败成风,他既无靠山,又无钱财,只是靠真才实学,努力奋斗才踏上仕途。他不同流合污,勤政廉洁,以诚待人,慷慨好施,可谓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身清正。辛未年词林会试,曾做诗文:“我不谄人,我何从而骄我,我不慢人,人亦从而敬我。”
黄利观在历史的长河里,并没有销声匿迹,拍卖舞台上,其作品不少。比如,2013年11月7日“易拍全球”·四川成都德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晚清翰林进士”的有关资料,成交价35万元,就有黄利观的简介;再如,2009年8月20日,拍卖作品网上,西泠印社拍卖的纸本资料,成交价20.16万元,作者也是黄利观等。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内都存有黄利观的有关资料遗迹。邓州花洲书院内所立进士碑亭,也刻有“黄利观,同治十年,兵部主事”字名。北京国子监博物馆内进士题名碑录,石碑有其名碑录。
常年身居他乡,勤于学政。无时无刻都眷恋着生养他的这片故土家园,惦念抚育了自己的父老乡亲,皇上所赐的“望重乡里”匾额,正是他内心郁闷思乡之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