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 秋

2021-07-20 09:58:13 作者:程金顺 来源:
分享到:

农谚云:种成的庄稼锄成的秋。

当麦子收到家里的时候,丰腴的田野,瞬间显得有些空旷。三夏大忙季节,抢种抢收,一刻也不敢耽搁。五六月去种田,早晨上午错半拳。夏日的播种,秋天的收获,错错时间,庄稼的长势就不一样。一般在芒种前后,秋庄稼就已经种好,随之而来的就是锄秋。

夏日气温高、雨水多,是秋庄稼生长最快的时候。每年夏至过后,玉米、花生、芝麻迅速钻出地面,覆盖了麦收后的田野,翠生生的庄稼苗十分养眼。这时也是杂草生长最迅速的时候,特别是雨水越及时,杂草就与庄稼赛着长,为了确保有一个丰收的秋天,锄秋成了农民必须从事的农活。

农民锄秋由来已久。最有力的例证就是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的锄禾就是锄秋,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粮食的原因。

我记得儿时,常看到一户人家房屋里写着“耕田莫嫌三伏热,读书需耐五更寒”的字句,把耕田之苦和读书之苦链接在一起。这样的人家常常是耕读门第,父母往往用自己的勤劳教育子女,读书要下苦功夫,就像他们耐得住三伏热那样耐得住五更寒。

现在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农民们很少在三伏天下地锄秋了。孩子们也不会下地锄秋了,父母教育他们,往往用三伏天下地锄秋来恐吓他们,如果不好好读书,下场就是这样。锄秋和村头的炊烟一起,淡化成乡村往昔的记忆。

现在人们发现,大面积使用除草剂,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无法估量的,有些药剂成分残留在土壤里,对下一季的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药剂随着成熟的种子也有可能进入人体内,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相比之下,人工除草虽然慢,但绝对安全。

因此,一放暑假,我就找出久违的锄头,在读书学习,做好学生暑期安全教育的同时,和妻子一起拉开了锄秋的序幕。

我家的地块并不大,只有三亩地,靠近路边,路西有一片杨树林,下午总把长长的影子投在我家地里,成为劳作时难得的荫凉。林子边还有一个池塘,水波潋滟,天光云影,不时有白鸥和野鸭光顾,为我们锄秋献上一两声清越的歌儿。

夏日的太阳和我们一样勤奋,我们锄秋成了阳光下的劳作。

炎炎烈日下,锄秋是个技术活。一锄在手,根深的杂草,必须使劲挖掉;土层坚实处,要用力剁开;靠近庄稼的杂草,用锄尖轻轻勾掉;庄稼苗根系的杂草,一定要挑离土壤;锄头这时成了你挥洒自如的武器,广阔天地里,你可以尽情施展。杂草生命力的顽强,只有锄秋时你才能感受到,只要它们的根系有一丝与土壤接触,就可以复活,生机无限。

锄秋虽然劳累,但也有趣。西边的绿杨林里,各种各样的鸟儿在尽情地吟唱,阳光下,它们隐身在杨树的最高处,无拘无束。对于它们,我是局外人,我默默地握着锄头,侍弄着庄稼,享受着它们的精彩演出。

锄秋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地里的杂草,分直根系、须根系两大类。直根系主要有马炮、马兜铃、铁苋菜,牵牛秧、马齿苋、鸡冠苋、刺芥芽等,它们在田里是杂草,在生活中可是宝贝;须根系主要有竹节草、乱草,它们根系庞大,对作物生长威胁很大,必须斩草除根。

因为锄秋,往往会引发许多人生感叹。想当年,普天之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那是何等的气派!现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锄秋又显得何等的原始!失去的总是美好的,现代的总让人想起原始的。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期望,迫使人们在追求效率、效益的同时,忍不住回头遥望,对原始的耕作方式产生了美好回味。同样是小麦面粉,石磨磨的要比机器磨的贵好几倍;不打农药的粮食比打过农药的粮食吃着更加放心。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就像作家对写作的热爱,大家都知道付出与得到很可能不成比例,农民仍坚持劳作,挥动锄头,耕耘着自己的明天和希望;作家仍眷恋着自己的写作,挥动自己手中的笔,把思绪转化为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梦,这个梦需要他们挥动锄头,向丰收的秋天进发。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应是锄秋时的真切感受。

锄秋虽然是一件苦差事,但你可以意外收获一份惊喜。劳动锻炼了你的身体,收获了粮食。不用除草剂,你的粮食没有农药残留的顾虑,三高症离你远远的,这健康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啊。

等到花生封垄,芝麻开花,玉米成林时,锄秋也就结束了,看着满地茂盛的庄稼,直觉得这丰收的秋天就是自己一锄头一锄头锄出来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