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林 纪 实

2024-08-07 11:04:20 作者:韩 勤 来源:
分享到:

大西关西北约二公里,湍河两岸坐落二个传统村落。旧时因河两岸柳林成荫,两村因树而名,故曰南、北柳林。为了区别南北柳林,习惯上把南柳林叫柳林街,北柳林叫做柳林。

清末民初,湍河水系发达,漕运扩展,柳林因水而繁荣,为邓州市除汲滩外的第二个水旱路码头。鼎盛时期,这里商船泊岸,帆影眏辉,在南北不到三百米的街道上,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经营店铺主要有本地土特产品收购站,山货店,百货店,竹木行,车马行,旅店等。湍河上游伏牛山腹地(主要是马山口)的山货如木耳、香菇、桐油等山货在这里卸货经销,或中转到邓州城内。上游采伐山里的竹木也在这里上岸。柳林是邓州当时最大的竹木交易行。老辈们讲:竹子木材从上头下来不是通过船运,而是砍伐后扛到河边,用绳索编织成排,然后沿湍河顺流而下,到柳林码头上岸,当地人叫放木排、放竹排。

下游逆河而上到码头卸货的商品,主要是来自汉口、樊城的轻纺工业用品,在此卸货后转销到城内。同时,在这里装船的商品基本上都是往下游方向,主要是农副产品如谷物、豆类、烟草等,主要销往唐白河、汉水沿岸的湖北省境内。

柳林街上当时最著名的老字号有泰和祥、长盛号等商铺。其中泰和祥以经营烟草而闻名。每逢夏末秋初,商号大量收购来自四邻八乡烟农手中的烤烟及晾晒烟,然后装船销往樊城老河口等地的卷烟厂。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河床水位的降低,解放后湍河不再通航,柳林街逐渐萧条,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近年来社会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度升温,南柳林重新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是因为此地有混世奇才庞振坤的故居。庞振坤,字应南,清雍正年间邓州穰东人,乾隆十八年拔贡,乾隆二十七年中举人。后历任广西浔州府武宣县令和梧州府岑溪县令。莅政勤能,兴学爱民,致仕回邓时,囊空如洗,仅有衣服一卷,书籍一箱。庞振坤出仕前曾设馆授徒,致仕后仍以舌耕糊口,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受业弟子多有成材者。病逝后,葬于邓州西城六门堤旁(现牡丹园院内东北角)。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变迁,庞振坤的故居依稀存在,土改时分给韩崇业家。因房东不在此处居住,房子显得有点破旧,凾待修缮。据房东介绍,近年来有不少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提出发掘保护方案,有待上级领导研究实施。四年前,著名作家、南阳市人大原副主任秦俊也曾到庞振坤故居考察。

介绍完南柳林,再介绍一下与之隔河相望的北柳林。南北柳林的韩姓同属一门人,都是从大西关韩营分迁出来的三门人。据邓州韩氏宗谱记载,大西关韩氏始迁祖韩志刚系百代文宗韩愈的二十一世孙,明初由豫北修武迁邓,长门定居大西关,二门住韩洼,三门住南北柳林,四门人考取功名,迁四川曾任新都县令后失联。

因为交通问题,北柳林就没有南柳林得天独厚的优势。解放前湍河水盛时期南柳林一派繁荣景象。而北柳林显得逊色很多,临渡口就一间杂货铺,一家旅店,一座油坊,有一家商号谓“三义堂”,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油坊和摆渡船舶。老辈们讲当年想进城、串亲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过河夏天靠坐船摆渡,冬天靠走单板桥。城西北裴赵罗三乡人进城大部分选择在此渡河。平时不收船费,每年麦收后由船董派人赶上牛车到北乡各村收麦子少许,抵当船费。解放后六七十年代,柳林大桥未通车前,船归集体所有,由柳林所在的大队许营村管理经营,每个人每次收取五分钱的摆渡费(拉车二角)。小时候常在河边玩耍,或上船跟着艄公学撑船技艺,欣赏湍河两岸美丽的风光,偶尔也掂掂竹篙撑两把,快乐不可言语。

冬季,水位降低,河面时有结冰,渡船便拖到岸边沙滩上检修,打腻子刷桐油。过河就要走临时木桥,当地人称单板桥。小时候依稀记得渡口旁边有三间青砖到顶高大建筑,远处看类似祠堂,当地人称为桥房,实际是储存冬季搭桥用木材和工具的仓库。到了快入冬的季节,河水变浅,桥房里库存的材料便发挥了用场。人们把木桩打入河床,再架上横梁,然后再铺上木板用钉铆牢固,单板桥就算大功告成。胆小的人走在上面,望着脚下湍急的河水头晕眼花,两腿哆嗦,有经验人的说,走单板桥,光看桥面,别看水。但仍有落水之人,好在冬季河水不深,只是像个落汤鸡而已。

北柳林最靓眼的地方那就是有铁锅遗址,位置在北柳林东南方向,濒临北岸的河滩里,即现在的铁路桥西边,柳林大桥东边。相传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出商洛入邓与明军作战,驻扎在县城西北方向湍河两岸,由于兵卒众多,煮饭就成了大问题。李听从谋士建议,收集民间铁锅及金属物品冶炼铸造成特大铁锅,相传直径数丈,一次煮饭可供千余人就餐。后部队转移,因铁锅巨大沉重,当时又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无法携带,只好将其沉入南北柳林之间的河滩中,所以当地人把该地方称作“铁锅”。现在科技发达了,用金属探测仪可以将其找到。有朝一日,若有关部门重视发掘,将其重见天日,确有一番考古价值。

时易世移,苍海良田。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湍河水位的降低,柳林码头的繁荣已成过往史。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工作逐步推进,期待南北枊林村恢复往日的辉煌。往昔的纪实不是复古,不是怀旧,更不是思念。而是对比,对比中有了风雨坎坷中发展,阳光泥泞中前进的动能。往昔的纪实就有了对今天生活的珍惜和继往开来的深情厚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