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 首 壮 歌

2019-12-20 09:39:59 作者:刘德洲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1969年年底,鉴于丹江口电站第一台机组将要发电,水利部要求必须在水库蓄水位上升之前,把南水北调的引水渠和渠首闸修好。当时,中央财政只给河南划拨500万元,算来算去,每位民工每天只能补助一毛二分钱。上级领导征求邓州意见,时任邓县常务副县长的翟荣耀不假思索,立即回答:“只要上边下令,不给钱也干!”

为了庄严的承诺,邓州市(当时叫邓县)先后召开区干部、公社干部、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和县直部门领导参加的各种动员会,动员人口近百万。全县首批出动2万人,公社干部和大队干部三年一轮换,参战民工一年一轮换。在国家资金尚没到位,也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邓州市拿出30万元,抽调5000人,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修通主要干道50多华里,次干道45华里,搭建工棚5000多座,修筑桥涵20多座,开凿土井66眼,并建起了粮库、煤场、供销社、医院、汽车站等公用设施。

1968年年底,邓州数万民工,拉着板车,装载着柴草、被褥、粮面和劳动工具,从四面八方直奔渠首所在地——陶岔。

民工初到陶岔,正遇冰天雪地,从老家带来的一点粮食和柴草不够用,外面的援助送不进来,大家每天只吃两顿饭,主粮是红薯面馍。民工住的工棚,大都是挖土夯成地基,围高粱糊泥土作墙。地下潮湿,就铺上麦秸,睡到第二天起来,身子下面直冒白烟,“天当房,地当床,三角形草棚遮风霜”是真实的写照。工地的用具,除了拉车,就是铁锨、钉耙、扁担和土筐。工地卫生队没有听诊器、血压计,连一把医用镊子都买不起。严酷的现实面前,邓州人没有退缩,团结一心,迎狂风、冒大雪,举红旗、喊号子,车拉肩挑,热火朝天。

1970年3月,由于工程时间紧、施工难、任务重,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邓州再上3万民工,邓州民工总人数增加到6万,同时动员方城、社旗、唐河、镇平、南阳县、新野6个县的4万民工,开挖从渠首陶岔到龙潭河9公里的总干渠及退水渠。外地6县民工干了不到7个月,奉命全部撤退,只留邓州民工,前仆后继,继续挖渠。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第二任指挥长曹嘉信在工地一干就是四年。四年中,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几个春节坚持留下值班,大年初一还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党校副校长张焕新,患有严重的胃病,吃了红薯面馍,胃就隐隐作疼,但他一声不吭,坚持参加施工会战。水利工程队老同志尚庆珍,已到花甲之年,本人有严重的肺气肿,到了冬天特别难受,他和张焕新负责渠首闸现场指挥,两人时刻不离工地,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百分之百。邓县水利局技术股长欧阳彬,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干脆把妻子儿女全部安置在工地,直到工程会战结束。副指挥长杨全胜主管后勤工作,工地的物资连一个铁钉也没有往家里拿过。46岁的杨全胜去世后,爱人准备给他找一身像样的衣服换上,挑来拣去,所有的衣服上都是补丁。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弟兄。当时的邓县青壮年差不多都到渠首工地参加过施工,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孙三代一起上。构林乡古村大队民兵连长尤吉富,带着儿子尤相国和女儿尤国玉在工地一干就是六年。张村乡冠军村农民杜泽斌,渠首工地一开工,就把儿子杜聚扬和孙子杜传石送到工地,临别嘱咐道:“打仗还是父子兵,渠首工程是毛主席叫咱干的,你爷儿俩要干出个名堂来,别给咱老杜家丢脸。”不久,连队需要一名种蔬菜的,六十多岁的杜泽斌闻讯,主动要求来到工地种菜,一家老少三代,并肩奋战在渠首工地。

人们清楚地记得:彭桥乡柏林村民兵连指导员常士发在一次挖土的时候,发现旁边民工袁玉占侧面上方的土崖有松动现象,他知道大事不好,高喊一声:“快躲开!”一个前冲把袁玉占推出圈外,自己却被埋在土堆里,人们把他扒出来后送往医院,经确诊,一条腿粉碎性骨折。

人们清楚地记得:构林营营长黄定文看到山洪暴发,冲走了营部不会游泳的司号员老邹,他来不及脱掉衣服,纵身跳入洪流。在岸上“老黄,危险”的呼喊声里,他抓住了老邹,在岸上人抛下长绳后,两人安然无恙。

人们清楚地记得:穰东营后勤干部周守斌在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有三次因公办事路过家门口,而一次也没有进屋停留;白牛营爆破连一排排长秦永顺,在一次爆破中,雷管炸掉了左手,他忍着剧疼,坚持把自己分包的几个炮点全部点完,才撤到隐蔽处,被人们称为“独臂英雄”。

人们清楚地记得:1970年9月14日这一天,元庄营梁寨民工李显勇所在的工地,出现严重的塌方,两个民工被掩埋在土堆里。李显勇带头扒土救人,徐富均得救后,大家在抢救另一个民工时,更大的塌方发生了,李显勇被埋在里面。李显勇的母亲得知他牺牲后,擦干眼泪又把大儿子李显堂送到了渠首工地。

“万里万车一米渠。”怎样解决深渠运土问题,林扒营民工发明了以轻带重的拉土上坡方法,人们称为土爬坡器,一次可带几十辆架子车向上运土,在工地称作土坦克。

为了支援奋战在一线的民工,当时邓县近六百个行政村的干部群众,宁愿自己少吃一点,家家勒紧裤腰带,像战争年代一样支援前线节衣缩食,筹措大批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工地。在各村通往渠首的大道上,牛车拉、拉车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经过6年苦战,邓州人完成了4.4公里的引渠工程,挖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使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米,并建成一座高质量的渠首闸。

(征文一等奖 略有改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