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抓阄在中国人看来是最公平的,抓好抓坏,全凭运气。谁运气不好,抓得不如意,也只能怪自己,与他人无关。尽管如此,抓阄还是抓了几次的。原因是有人提出里边有假,做了手脚的,要求重抓。于是重抓,直到人人认为公平,没有半点猫腻为止。这一度引起了方虎的不满,他把手中的小纸片撕得粉碎,喘着粗气说:“家都没了,老祖宗都不要了,只为那房子争来争去的,就不嫌丢人吗?”众人静了一下,接着就又喧闹起来。
终于把房子分完了,再也听不到吵嚷之声。龙主任把魏干事拉到一边:“我的耳朵嗡嗡响,是不是快要聋了?”魏干事说:“我的耳朵也嗡嗡响,咱们回去找项书记检查、治病。”龙主任看了一眼魏干事:“我的耳朵这会儿好多了。”
村子里忙开了,家家户户都不再出门,在家里收拾东西,做搬家的准备。亲戚朋友们也都来帮忙。不用说,这帮忙也是告别,从此以后,天各一方,再见面就难了。这时候,一切的恩怨纠纷,都被浓浓的亲情所化解,心里涌起的只是一浪一浪的酸,一阵一阵的痛。亲戚朋友们不管做什么都抢着去干,尽量多干些吧,让搬迁的亲人们歇一歇,减少一点体力,他们就要千里跋涉,到陌生的地方去了。
在这忙碌中,各种各样的车辆停在村子里,霎时拥挤和沸腾起来。那么多车,那么多人:货运车、大客车、警车、救护车、轿车、吊车、挖掘机……干部、公安、医生、教师、记者……来的人们都是陌生的,可相互问长问短,帮上帮下,就像一家人似的。
移民们胸前都佩戴着鲜花,他们支援国家建设,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光荣的,他们应该受到尊敬。
方进和胸前再次佩戴起了红花。当红花轻轻地摇晃在胸前,映红他多皱的脸颊时,他的眼泪流了下来,眼前模糊一片,他感到树在摇晃,路在摇晃,房子在摇晃,人在摇晃,远处的丹江在摇晃……又要搬迁了,这是第几次搬迁了?又是第几次戴上红花?
第一次搬迁到青海,也是佩戴着红花,坐上汽车向遥远的大西北进发,支援国家建设,是无比光荣的。那时候,听说是到青海支边的那一刻起,报名者短短几天时间达到三万四千八百九十三人。经过审查和筛选,二万二千三百四十三人告别家乡,远赴青海。在疾驶的汽车上,十五岁的方进和看见大人们抱在一起,不少人的眼泪流下来时,他也落泪了,双手紧紧地抓着车栏,眼望着一闪而过的景物,感到了一种陌生的孤独。
第二次胸前佩戴着红花,是到穰县。这时候的他是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小青年,明白了很多事理。当初到青海,大家都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好日子就在前面等着呢。青海没有带来好日子,青海成了一个伤心之地,苦难之地。人人都想着回家,父亲就死在回来的路上。总算是回来了,搭个窝棚住下来,每天喝着丹江水,身体慢慢地恢复过来,强壮起来,日子也慢慢地稳定、好转起来了。现在,丹江水位又涨高了,又要搬迁了。
第三次胸前佩戴着红花,是到湖北大柴湖。那时候人和货物走的路线不一样,所有的东西,包括耕牛、农具、衣箱、粮柜、锄头镰刀、锅碗瓢勺、桌椅板凳以及被拆散的床架,走的是水路,由丹江而汉江,直达目的地。人呢,先坐汽车到襄阳,再坐客轮。人和货物虽然不同路,但目标是一致的。人和货物都是浩浩荡荡,奔向东南。在车上,方进和在想,这一次去,不会再回来了吧?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了吧?青海的经历不去说它了,时间有些远了呢。就说一说到穰县吧,说起来还是舅家哩,可是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呢。正一筹莫展,忽然传来消息,丹江大坝因为质量不合格,停下来了。大家就在想,还建吗?是不是往后就不建了?带着这样的猜测,又搬了回来,又把窝棚搭了起来。这是自己家啊,虽然不像家,但还是家,自己的家比啥都好,茅草庵胜过金銮殿。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又响起了隆隆的炮声,丹江大坝又开建了,又传来了搬迁的消息。从此,心里又乱了,恐惧,不安,常常对着丹江水发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丹江喘息呜咽着,默默地诉说着什么。他知道丹江在说什么,丹江是想安慰即将远去的儿女,可是丹江不知道说什么好。丹江在流淌,流到远方去,儿女们就也要到远方去,远方好吗?那里有好日子吗?远方在湖北大柴湖,又一个陌生的地方。走吧,胸前佩上红花,走吧!
第四次佩戴大红花是在哪一年呢?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