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考察,庙会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称为“社祭”,即在约定成俗的日子和地方,对某一神祗进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了祭祀自然就有烧香之人,有了烧香之人自然就有商贩贸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兼做集市的庙会。
三四十年前,在邓州的每个乡镇,甚至一些大的村落都有各自特定的庙会。解放前的邓州庙会,会期前几天就有各地的商贩云集而至,本钱大货物多的商家往往布幕为庐,本钱小货物少的商贩则画地为摊,准备贸易;水煎包、胡辣汤、油烙馍、炸油条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农器家具、衣服布匹、鞋帽百货挤挤挨挨,卖针卖线、卖老鼠药、卖大力丸的更是混杂其间。到了会期,赶会的人从十里八乡蜂拥而来,或听说书或看大戏,或买货物或观风景,十分热闹。可以说每次庙会,都是一次民俗文化的展览,也是一次民俗文化的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庙会逐渐演变成为物资文化交流大会,成为繁荣地方经济、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生产需求的大会。
邓州三月十八庙会,原为农民赶会购买杈耙扫帚牛笼嘴、镰刀磨石麦秸帽等农业机具,以为麦收之备所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物资交流大会。
庙会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每个人心中最难忘的乡土记忆。
(左图:邓州市3·18民俗商贸文化博览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