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州,有一座千年学府叫花洲书院,《岳阳楼记》就诞生在这里,因为有了范公,“忧乐精神”才生生不息。
在邓州,有一个“道德名片”叫“邓州编外雷锋团”,它是邓州人的精神家园,因为有了“雷锋”,“雷锋精神”才扎根沃土,薪火相传。
在邓州,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巨龙叫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它让一渠碧水通京津,因为有了邓州人,“渠首精神”才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你听说过范仲淹吗?北宋庆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赴邓州做知州,于百忙中筹划并创办花洲书院,公事之余亲自到书院讲学,大振邓州文坛。庆历六年九月,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内,在宦海中沉浮了大半生的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所托,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成“忧乐”精神。范公“冒哀上书”是忧国,范公“一家哭与一路哭”是忧民,书院内的“范公井”和“不欺堂”更是他忧国忧民的见证。
你了解过“雷锋”吗?雷锋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雷正兴,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他也是自觉为党为国分忧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一个曾经与雷锋共同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并且得到雷锋亲笔题写赠言的共产党员;他还是立足本职岗位,像螺丝钉一样的“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一个曾与雷锋同在一个连队,与雷锋睡过上下铺,雷锋指导过他读报纸、学“毛选”的老兵;他还是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城郊烟站站长高林富,一个退休后自购三轮车义务接送残疾人和行动不便老人的“活雷锋”;他还是当好人民公仆的雷锋生前战友闫有秋,一个当工商所所长十几年,坚持秉公执法认真办案的邓州市廉政干部;他更是交警雷锋营、“三八”雷锋班、吧友营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邓州乃至全国的一个又一个团体和组织,他们经常做好事,处处献爱心。
你知道陶岔大会战和21世纪的移民搬迁吗?1969年1月,河南省南阳地区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陶岔大会战,邓州人民有6万多人参加。自渠首工程第一声开山炮响,数万建设者就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啃窝头、喝泥水、点油灯、住草棚,历时8年,共有141名建设者光荣牺牲,2283名建设者负伤致残。大会战中,杨全胜主管后勤工作,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积劳成疾,身患胃癌,46岁去世,入殓时,妻子竟然找不到他一件像样的衣服;白牛营的秦永顺,参加爆破工作时不幸被雷管炸掉左手,成为“独臂英雄”依然坚守工地,继续劳动;还有弟弟牺牲后,哥哥奋战在工地的李显勇和李显堂……2002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邓州人民为工程贡献土地22820.19亩,接受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30345人,是全省第一安置大县。
范仲淹、雷锋、宋清梅、姚德奇、高林富、闫有秋、杨全胜、秦永顺、李显勇、李显堂……还有千千万万的邓州人,他们用心中的大爱书写着邓州的传奇。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有了他们的忘我付出,如今的邓州才不同凡响,让无数人点赞!今天,邓州的花洲书院已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是北大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今天,“邓州编外雷锋团”新老成员薪火相传,在社会上掀起学雷锋、当雷锋的热潮;今天,横贯邓州大地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退耕还林,广植树木,邓州人民积极建设渠首,认真管理渠首。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无数伟大的邓州人,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担当,点亮了“三种精神”,撑起了家乡邓州的脊梁!
因为你们,邓州才了不起;你们,才是真正的邓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