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湍惠渠灌区工程进行改造,计划总投资1.1亿元,工程改造后将惠及和保障赵集镇5万常住人口、6万亩农田和1000万立方米用水年度需求。”
湍河碧水润穰原,2019年三月,市政府办公室在政府网站发布了这段沁心润肺、春风化雨般的文字。
湍惠渠的前世沧桑
湍惠渠灌区在市西北部,湍河以东、罗庄镇中部、赵集镇西,为中型引河自流灌区。
1938年6月6日,河南省会开封被日军攻占,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先后搬迁至南阳镇平、洛阳、鲁山、西峡县丹水镇等地。省府考察地理,见位于河南省南阳盆地西南一隅的邓县(今邓州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灌溉的良好条件,规划兴修湍惠渠,并报请国民党政府水利部派水利勘测设计队来到邓县,负责湍惠渠的勘测设计。
1942年4月,湍惠渠工程破土动工,在今天的罗庄镇岑子崖村西二里处筑拦河大坝,开挖建设。1945年3月,日寇侵占邓县,湍惠渠工地沦陷,部分建筑物被破坏,料物丢失殆尽。1945年8月14日,日寇投降,湍惠渠工程修复续建。1947年4月,湍惠渠干、支渠工程全部竣工,14日,河南省府举行了放水典礼开闸试放水,通水到黑白洼。1948汛期因湍河大坝被洪水冲坏而导致湍惠渠泄水不畅,造成渠道淤积,成了穰原大地上的一道土沟。
湍惠渠的重生之路
农业是水利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1957年11月23日至1958年5月20日,邓县人民政府对湍惠渠进行修复、改造和续建,包括修复湍河滚水坝、默河从岑子村北改道入湍河,灌溉面积达31940万亩。
1966年8月至1968年5月,邓县人民政府对湍惠渠进行再次修复,将坝址由岑子村西下移1.5公里至罗庄正西0.5公里默河和湍河交汇处,完成土方20.67万立方米,砖石砌体6990.29立方米,灌溉面积3万亩,
1972年冬,邓县人民政府对湍惠渠进行第三次修复。国家投资194万元,补粮100万公斤,出勤民工达万人,灌溉面积达到3.8万亩,至今使罗庄镇、赵集镇的16个行政村受益。
1974年10月10日至1975年6月,赵集公社动用民工8000余人、投资200万元,在今赵集镇宋岗西修建湍惠渠结瓜小型一类水库,即宋岗水库(又叫半坡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2万亩,养鱼水面1600亩,修建80千瓦电站1座。
解放后,湍惠渠灌区历经四次修建,到1984年建成,自流灌田2500公顷、提水灌田1600公顷地,惠及罗庄、赵集、裴营三个乡镇。
湍惠渠之利,使邓北大地渠之两岸水泊处处,鱼肥麦香,十里荷塘。
湍惠渠的水利功能
为发挥湍惠渠最大的水利功能,邓县水利局于1958年成立湍惠渠水道管理所,进行渠道管理、水费征收、水产养殖、土壤含水率及灌溉技术研究。
如今的湍惠渠管理所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干部职工27人。管理的干渠设计灌溉面积80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3200公顷;灌渠渠系建筑物483座,排水渠系建筑物25座;灌区内以小龙虾、泥鳅、黄鳝及稻虾混养等特色农业异军突起。
2018年,灌区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秋两季持续特大旱情,湍惠渠管理所组织全所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坚守岗位,连续奋战在放水抗旱第一线,送水到干涸的田间地头。从2018年6月份开始一直到2019年的元月15日,不间断放水230天,总计引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春秋两季累计浇地10万亩次,创历年抗旱浇地新高,确保了灌区夏秋作物的丰收。
2019年春,面对持续干旱,市湍惠渠管理所充分利用自流灌区的水资源优势,发挥中型灌区灌溉主力军的作用,科学调度,全力以赴为灌区万顷良田抗旱保产。6月份以来,灌区已引水450万立方米,灌溉3.5万亩次,有效缓解了灌区的旱情。
2019年秋播以来,全灌区8.8万亩玉米、花生、大豆等秋播作物出现旱情,管理所坚持水权集中,统一调度,计划配水;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及节约用水措施,实现有序灌溉和科学灌溉;会同灌区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党员干部组成抗旱帮扶服务队,帮助贫困户抗旱浇地,引水20余万立方米,日浇地4500亩。
当前,我市积极推进稻渔涉水农业,对全市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乡村进行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规划3年内全市养殖水域和稻渔混养面积达到20万亩。
面对广阔的发展蓝图,湍惠渠管理所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与重任,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