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公元996年谪知邓州,“所得俸禄惟务施予,治郡一以宽慈待民,民甚德之”。
寇准一生曾两度为相,为官刚正不阿,敢说敢为,力主国家统一,死后,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与祖籍邓州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庆历新政失败后知邓的范仲淹并称“邓州三贤”,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少立青云为民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寇准儿时聪慧过人,7岁就写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咏华山》。他的老师看了之后,对寇父说:“贤郎怎不作宰相”。意思是说,小小的寇准把皇帝比做太阳,而以华山自喻,有为“良相”的大志向。
寇准少有大志,不幸的是幼年丧父,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曾做《寒窗课子图》并题诗曰:“孤灯课读苦含辛,教子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含辛茹苦的寇母以“勤俭”和“为万民”激励儿子读书成才,成才为民。
少有青云之志,又有母亲“教子为民”的思想激励熏陶,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就考中进士,历练为贤相能吏,为天下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尤其在抵御外侵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意志如钢,有口皆碑。
罢相知邓因直辩
至道二年(996)七月,太宗在汴京南郊祭祀天地后,晋升了一批官员。寇准与太宗及宰相辩于朝堂,太宗息事宁人地说:“如果在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寇准还是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太宗很不高兴。不久,寇准被罢参知政事,改为给事中,知邓州。
“世间宠辱皆尝遍,身外声名岂足量。闲读南华味真理,片心惟只许蒙庄。”(寇准诗《南阳夏日》)落寞失意的寇准把家眷留在汴京,仅带着贴身侍卫一人赴任。
青天治邓留贤名
狄仁杰、寇准、包拯、于谦、海瑞是中国封建社会被民间称为“青天”的五大名臣。寇准之所以被尊为“寇青天”是因其在地方爱民如子,办案如神;在朝廷刚正不阿,公正廉明。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寇青天”在邓州为国为民所做的事情:
惩处贪官,为民申冤。古来州衙典吏,官小是非多,收取耗银时,伙同各乡里正压低成色,中饱私囊,民不堪其苦。寇准铁腕治邓,亲拟《定耗银告示》张贴于邓州各县乡,并将作恶的徐养正下狱。
寇准治邓严惩贪赃枉法之徒,褒扬廉洁奉公之人,深得民心。
筹措资金,兴修水利。在农耕社会,水利兴则农业兴。寇准在邓州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发展经济。在走访民情的基础上,他决定修缮毁于战乱的水利工程六门堰。他一方面上奏请求朝廷拨款,另一方面向城内的富商大贾筹资,并带头认捐白银五十两,同时题诗作画,筹措资金。但通判叶文成和判官刘留拨弄是非,破坏修堰大业,寇准当即免去刘留职务,随后,贴出告示,公布捐款人的名单和未捐人的原因,通判叶文成迫于压力,也忍痛捐银二十两。不久,朝廷批复修堰款项,官民齐心,六门堰等水利工程得到修复,银河泻穰原,邓州成了大宋朝的粮仓。
移风易俗,破除弊端。寇准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民妇赵玉娥婚后不久,丈夫死于戍边战场,她上抚瘫痪在床的公婆,中育丈夫两个幼弟,下教怀中遗腹弱子,以一妇人瘦弱之肩,担起六口人的生活重担,含辛茹苦,心力交瘁,劳病而死。寇准认为,赵氏虽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的贞节义行彰显圣贤之道,有助于教化民众,于是为赵氏修建了节女祠坊。
“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日笼啼鸟,出坼桃花小。遥望碧天清如扫,曳一缕,轻烟缥缈。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寇准词《甘草子·早春》)寇准治邓,百业俱兴。寇准的这首词就描写了太平环境下,邓州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
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敬重寇准性格刚烈,召回朝廷,升迁工部尚书侍郎,成千上万的邓州官民攀辕遮道,苦苦挽留这位造福百姓的“寇青天”。
寇准为官牢记母训“修己身”而为“万民谋”,罢相治邓,留下了“青天治邓”的佳话。邓州人曾在邓州城建莱公亭纪念他,明朝时,邓州人民感念邓州历史上的三位贤人——韩愈、范仲淹和寇准的教化之功,立“三贤祠”,奉祀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