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

2019-07-26 09:34:33 作者:刘德洲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人,是修身、养性、益智的终身大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顺其自然就可形成的,必须作为一门科学来培养。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至今,多读书,多修悟是至上要义。

  读书养德。古人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古代先贤十分推崇读书、修身、养德,认为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德行,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主要体现在眼界上、思路上和胸襟上。具有高尚的品格,是一个人的安身之本,处事之基。无论是谁,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人品做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遵纪守法、真诚善良、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高尚人品的培养,往往需要自觉地学习和长期的修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如果坚持学习,就会少犯错误,至少不会犯大的错误。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就会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读书善辩。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能出成效。北宋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去学,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又要深化理解,融会贯通,倘若如此,就会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有味一些,就会让自己的形象变得高雅一些,就会让自己的决策变得科学一些。

  纪晓岚随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乾隆看到一个竹篮子,感到很新鲜,问纪晓岚道:“爱卿,这是什么东西?”“竹篮子。”“此物有什么用?”“盛东西。”乾隆沉默了一会儿说:“为什么不叫盛南北呢?”纪晓岚略一思忖:“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这金和木都能装入篮中,所以叫盛东西。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要是盛火篮子要烧掉,盛水必然一会儿漏掉,所以不能叫盛南北。”乾隆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春秋战国时期,齐王派淳于髡(kun)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楚王说:“好,我就敬佩像你这样讲究忠信的人!”于是厚礼赏赐淳于髡。

  读书增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内涵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民族。”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改变世界。一个人要做到观念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就必须重视学习,加强学习,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习越勤奋,知识和技能就提高得越快,工作也就越有成效。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比黄金更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增长见识,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就必须将功利和诱惑统统拒之门外,保持一颗恬静的心态,只有如此,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黑发不知勤学苦,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学习,益处多多。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静下心来读一些有用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实现人生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