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迁记

2019-08-08 17:23:39 作者:张 静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家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根,拥有一套满意的住房,也是人们的美好梦想。

  日升月旋,时光飞逝,岁月见证了沧桑,也见证了幸福。故园,新家,住房变迁的一砖一瓦,沉淀了多少情感,多少故事。

  印象中我家的第一座住房,正屋是两间土砖墙,人字形的房架用陈旧木料拼成,房顶上是老式的青瓦,屋内地面是夯实的黄土,墙壁上粉刷着廉价的白灰。

  住房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枣树,每到秋天,枣子成熟,青红相间,引得村里的调皮蛋们结伙来打枣吃,瓦片、小石块把枣冲下来,也打烂我家房顶的青瓦。

  遇到连阴雨,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盆盆罐罐摆了一大堆,滴滴答答不绝于耳。有时早上起床一看,书包连同书本都淋湿了,害得我有几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罚站。

  当时的农村,居住条件都不好,村里很多人家住着又小又矮的草房。八岁那年,家乡发大水,很多人家的土坯房被冲倒,我家成了避风港,家里挤满了人。大水退去,乡民们一无所有,很少有人家能够建得起房,房子都是“搭”出来的,用粗壮一点的木头直接栽进土里,“搭”出各种各样房子,房顶盖上稻草、薄膜或者油毡,以求能够栖身和遮风挡雨。

  我上初中时哥哥结婚,父母便在住房后面的宅基地上建了新房,这便是我印象中的第二座房子了。三间正房的墙壁是红砖砌的,檩条和椽子是从旧屋拆来的,房顶依旧是青灰色的窑瓦,两边的房屋前面都安装了木结构的大窗户,透光很好,宽敞明亮。就在这座房内,大侄女、大侄儿先后出生,一大家人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随着弟弟长大,结婚成家就成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989年,哥嫂又在住房的前边另盖了三间平房,红砖砌的外墙,钢筋水泥浇筑的柱子和梁条,石头水泥打的地基,非常坚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平房顶是用较长的水泥板平铺而成,天长日久,水泥填补粘合的板材缝隙慢慢扩大,先是渗水,后是漏雨,修补房顶黑乎乎的沥青高温熔化后,铺在缝隙上就像黑色的隔离带。

  夏天,平房内又闷又热,黄昏时,嫂子在房顶洒上一些清水,晚上铺上草席,睡在平房顶上,既凉爽还没有蚊虫叮咬。

  后来,弟弟成家时扒掉红砖青瓦的老住房,建起了三间正屋和两间偏房的院子。在这座小院里,父母照看着弟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两个孙子,孩子们吃过院内的无花果、青葡萄。如今,无花果树和葡萄架都不复存在,随父母一起远去了,院子就在孤独中寂静地守望,只有春节弟弟归来才热闹起来。

  前不久,弟弟从外地给我打电话,让家里帮他再看一套房,我说你不是刚刚才买了一套公寓房吗?弟弟说,两个侄子,每个孩子都要准备一套住房的,大侄儿买了,小侄儿也得提前买。

  久居城市的我,房子也是换了又换,从暗到明,从小到大。小区越来越高档,装修越来越精致,工作也越来越繁忙。父母离世,老屋空寂,我回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但每一次回去,都能感受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二层、三层小楼越来越多,装修也越来越漂亮。小婶家房屋顶上的太阳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室内洁净的大理石地面,雪白的乳胶漆墙壁,枣红色的木楼梯和谐美观,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电饭锅、煤气灶、电磁炉代替了土灶,安装了吸油烟机,再也不受烟熏火燎了。

  “想都不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像做梦一样,日子越过越舒坦,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有奔头了。”年过五旬的小婶感慨万千。

  居者有其屋,安居方乐业。21世纪人们居住的选择多了,高层住宅、复式楼、花园小区以及独门独院的特色别墅,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正节节高呢!

分享到: